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垦在摸索中前进,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来看,总体来说,全国土壤的状况令人堪忧,某些地区的土壤遭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耕地的质量。在调查的140万公顷的耕地区域中,有64.8%的土地面积遭受严重的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等物质的污染。这些污染使得耕地的土壤板结,破坏了耕地的质量,严重影响我国农垦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农业生产普遍采用集约化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在提高产量时,过度依靠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分离,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畜禽粪便,这些都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那么,当务之急是,找到有效合理的方法测量农业生产对环境所产生的负外部影响,这对我国农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依据Coelli (2007)的物料守恒原则(Materials Balance Principle, MBP)运用Battese和Coelli (1995)发展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2000—2013年我国31个农垦区的农业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在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垦区环境效率平均水平偏低,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约束。虽然环境效率(EE)、养分配置效率(INAE)和资源利用效率(ITE)在逐年提高,但是每年依旧会造成大量的农业污染,对我国农垦区第一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区域农业环境效率分析来看,就整体平均水平而言,我国农垦区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环境效率差异相对较大。中部的环境效率得分最高,西部次之,东部的环境效率得分最低。从区域农业环境效率的跨期变化来看,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农垦区各自随时间的不断变化,波动性较大,但整体处于上升状态。从区域农业环境效率的差距变化来看,我国东部农垦区与中部农垦区、东部农垦区与西部农垦区、西部农垦区与中部农垦区之间的环境效率差距也在不断增加。此外,研究还发现了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环境效率与化肥消费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与农业产出值占第一产业产出值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系统性地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首先主要介绍Coelli(2007)的物料守恒原则以及物料守恒原则下的环境效率。其次介绍了前沿生产函数的两种研究方法,以及参数研究的两种形式。然后,介绍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形式,特别是Battese和Coelli (1995)。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第三章是对我国农垦区环境效率的实证分析,分别从数据说明与描述、模型形式的设定、模型形式设定的假设检验、实证结果等几个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的创新和未来工作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