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眼睛的形态在人类面部审美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使得眼整形手术的需求日益增多。眶隔(Orbital septum,OS)作为眼睑内的重要组织结构,发挥着保护眼球,隔绝眶内炎症等重要作用。随着对眼睑部位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精细化,眶隔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被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多种眼整形术中,如睑袋整形术、重睑成形术、重睑修复术和眼睑重建术等。目前,已有研究对东西方人种的尸体标本的眼部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双方在眶隔的解剖结构、位置及关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研究对象多为高加索人种与韩国、日本人,而针对汉族人群的相关眶隔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尚未见明确文献报道,仍处于相对真空状态。同时,由于不同人种之间在眼部解剖结构上的差异,现阶段关于眶隔的研究结论无法完全适用于汉族人群。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汉族人眼睑标本对眶隔整体进行解剖观察和组织学分析,以期补充现有对汉族人眶隔研究的不足,为眶隔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准的解剖学支持。同时,我们也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对重睑成形术式进行改良优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汉族人眶隔解剖学观察对12具中国成年人尸体标本共24例眼眶(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4具新鲜未固定)进行了大体解剖研究,采取逐层解剖的方法,首先观察眶隔的解剖结构,包括其在眼睑部的起止以及分布范围。其次探究上眶隔与提肌腱膜融合部(上睑白线,Upper white line,UWL)相对睑板的位置关系并测量具体数值,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探究下眶隔与睑囊筋膜融合部(下睑白线,Lower white line,LWL)相对睑板的位置关系并测量具体数值,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2、汉族人眶隔组织学研究(1)分别对6具中国成年人尸体标本共12只眼睑行断层解剖与组织学切片制备,通过HE染色观察眼睑组成及眶隔周围结构相互位置关系;通过Masson染色探究眶隔、提肌腱膜(L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is,LPS)、睑嚢筋膜(Capsulopalpebral fascia,CPF)相对位置以及分层情况。(2)分别对12位(24例眼睑)眼整形志愿者术中切除的眶隔组织表面(眶隔提肌腱膜面记为OS1;眶隔眶脂面记为OS2);与提肌腱膜表面(提肌腱膜-眶脂面记为LPS1;提肌腱膜-苗氏肌面记为LPS2);分别行扫描电镜检查,分析其四个表面结构差异。同时,对样本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各组织超微结构组成成分差异,明确上眶隔后壁是否存在。(3)分别对12位(24例眼睑)眼整形志愿者术中切除的下眶隔组织表面(眶隔睑囊筋膜面记为OS3;眶隔眶脂面记为OS4)与睑囊筋膜表面(睑囊筋膜-眶脂面记为CPF1;睑囊筋膜-苗氏肌面记为CPF2)分别行扫描电镜检查,分析其四个表面结构差异。同时,对样本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各组织超微结构组成成分差异,明确下眶隔后壁是否存在。3.眶隔重置重睑法对汉族人的临床应用研究本研究共纳入在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重睑成形术的汉族单睑女性求美志愿者94例。在获取求美者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研究。在随机分组后,实验组根据本课题解剖及组织学研究结果,行改良眶隔重置法重睑术,对照组行经典切开法重睑术。术后随访观察指标:(1)术后7天及6个月时,求美者利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对眼睑部水肿、淤青和瘢痕程度进行评分;(2)术后6个月,求美者利用全球美学改善量表(the 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对术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3)术后6个月,观察求美者是否存在重睑不对称或“肉条感”的情况。结果第一部分:本部分通过尸体标本眶隔的解剖观察研究,发现:(1)眶隔是一个完全连续的半透明结缔组织膜,该纤维结缔组织膜于眶缘四周与增厚的骨膜相延续,眶隔的附着自外眦腱浅支下方的眶缘开始,向上沿眶上缘内层,向内横跨越眶上切迹、上斜肌滑车,于鼻上眶缘因有神经血管通过,眶隔离开眶缘,于泪后嵴的上部又与骨膜相连,在内眦韧带浅支的下方沿泪骨向下,于眶下缘的颧颌缝处附着在距眶缘数毫米的颧骨前面,最终于Whitnall眶外侧结节之下达眶外缘。(2)眶隔在上睑板上缘与提肌腱膜相融合,融合最高点距离睑板距离标准差为11.2±0.8mm、在下睑板与睑嚢筋膜融合,最低点距离下睑板距离标准差为9.7±1.1mm。上下睑融合部在内、外眦部位置与睑板缘重叠,形成一个类椭圆形结构。第二部分:(1)本部分通过对比尸体眼睑眶隔部的组织学切片观察研究发现,上睑眶隔分为两层,从骨膜增厚区覆盖眶脂肪向睑板处延伸,起初眶隔内、外层位置紧密,在眶脂的最下方眶隔前层与后层分离,前层与提肌腱膜融合继续向前延伸,内层反折后沿提肌腱膜表面向Whitnall韧带处延伸(反折部眶隔为眶隔后壁),并未与提肌腱膜融合;眶隔中未见明显肌细胞,提肌腱膜内可见肌结构。越靠近提肌肌含量越高。下睑眶隔也分为2层,在向下睑睑缘延伸的过程中眶隔前壁的内层包绕眶脂向后反折形成眶隔后壁,眶隔前层与睑囊筋膜融合继续向睑板方向延伸。(2)本部分通过对上睑眶隔与提肌腱膜、下睑眶隔与睑囊筋膜新鲜标本电镜观察研究,发现:1.OS1、OS2、LPS1、LPS2表面以胶原纤维与成纤维细胞为主,从同一视野标准下胶原纤维含量:LPS2>OS1>OS2≈LPS1;同一视野标准下成纤维细胞含量:LPS2>OS1>OS2≈LPS1;同一视野标准下胶原纤维粗细均匀程度:LPS2>OS1>OS2≈LPS1;同一视野标准下成纤维细胞排布整齐度:LPS2>OS1>OS2≈LPS1。即OS2与LPS1表面结构与特性相同,即OS2与LPS1为同一组织,均为眶隔组织,而OS1与OS2、LPS1有差别,即证明眶隔分层,我们推断:眶隔分为2层(前层与后层),且存在眶隔后壁(即眶隔后层反折部),LPS1、LPS2表面结构差异较大,且OS1、OS2、LPS1均含有特络细胞,而LPS2没有。即眶隔后壁位于提肌腱膜表面,并未与提肌腱膜融合。OS3、OS4、CPF1、CPF2表面以胶原纤维与成纤维细胞为主,从同一视野标准下胶原纤维含量:CPF2>OS3>OS4≈CPF1;同一视野标准下成纤维细胞含量:CPF2>CPF3>OS4≈CPF1;同一视野标准下胶原纤维粗细均匀程度:CPF2>OS3>OS4≈CPF1;同一视野标准下成纤维细胞排布整齐度:CPF2>OS3>OS4≈CPF1。与上睑类似,即下睑眶隔后壁存在,未与睑囊筋膜融合。(3)OS1、OS2、CPF1组织透射电镜下可见较多特洛细胞,结构清晰可分辨,CPF2组织均未见典型结构特洛细胞。第三部分:通过对求美者术后7天及随访6个月的数据对比,两组求美者术后水肿、淤青、瘢痕程度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GAIS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对称比例高于对照组,而重睑“肉条感”比例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汉族人眶隔组织为整体连续的纤维结缔组织膜,从弓状缘起向睑板缘止。向睑板延伸过程中,上、下眶隔分别与提肌腱膜与睑囊筋膜融合,融合部位轨迹为类椭圆形。本研究提供了有关汉族人眶隔解剖特征的更完整资料,将帮助外科医生更好的认识眼眶的外观形态以及内部结构对应的解剖学特点,从而能更准确、更个体化评估汉族人术前眼睑特征,更好地进行手术干预。2.通过组织学分析发现,眶隔有两层,即前壁前层与前壁后层;且上、下睑眶隔均存在后壁(即眶隔在睑板附近的反折部),眶隔的前壁后层与后壁组织结构及细胞组成均一致并且发现特络细胞的存在。这一结论可以更好的指导眼睑相关手术入路与操作方法的改良,眶隔含有特络细胞这一特性未来有望开展眼睑修复机制的研究。3.眶隔重置重睑法以眶隔的解剖特点以及与提肌腱膜、眼轮匝肌动力关系为依据,与传统术式相比,形成的重睑更加自然、术后并发症少,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