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比较音韵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_590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报告以汉语语音史为参照,运用历史比较法、层次分析法和文献考证法,对吴方言音韵作了综合比较研究.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第1章绪论,第2-8章从比较音韵的角度讨论吴方言韵母的演变与层次,第9-10章为专题讨论。最后是全书提要。全书的主要结论包括:  1.北吴、南吴、客赣、闽语等在果摄的演变与层次问题上有颇多一致之处,既有《切韵》前的早期层,也有晚唐以后直到晚近的层次。  2.共同吴语阶段的麻二、麻三、佳韵分别读作*o、*ia、*ai.  3.白读音除了保守,还有创新的特点.从音类关系上看,南朝层次的虞韵白读iu(虞尤相混层)在北部吴语(常熟)、南部吴语、闽语表现一致,而苏州型吴语则在此基础上经历了创新变化.南宋层次的鱼韵白读i(鱼虞有别层)在部分北部吴语的表现不止一种,源自其不同类型的后起创新,不同的演变形式还可能分化成不同的语素.  4.支微入虞在汉语方言存在类型上的差别.如山西、客赣方言一类,北吴、南吴、徽语一类,闽北、通泰方言的类型相似,老湘语相对最保守.  5.侯尤韵的层次[e io]来自两宋之交随移民南下的北方汉语,后来演变成现代大部分吴语的基本层次,并出现在通泰、徽、客赣、老湘语等南方方言里,而且成为闽语流摄的文读层的来源;南部吴语个别方言(温州)的侯韵细音白读则可能有中古以前的更早来源.  6.从吴、闽方言的文白异读分析入手,考察音类分合关系,结合汉语语音史,说明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闽语的寒韵字都分别有两个层次,层次Ⅰ大体相当于南朝《切韵》的分类格局,层次Ⅱ则符合晚唐-北宋以后北方官话的特点.  7.就等次、韵尾而言,北部吴语二等舒声的白读保留最完整,三等舒声仅有零星几字有白读音,四等舒声的白读层已无踪迹可寻.  8.杭州方言兼具保守和创新双重特征,保守的方面如蟹摄一等咍、泰韵字的元音对立、蟹摄二等佳韵字读[a]和“蟹”字读阴上调等;至于创新,既包括与近代官话一致的表现(如蟹摄各等的全面合流),也包括吴语自身的共同创新.  9.常熟方言的指示词[(η)23]来自古江东方言;音韵的比较,说明苏州方言第二人称代词的[nE6]、[n6],是“汝”字的不同音变形式.
其他文献
苏曼殊是近代杰出的文学家,毕生写了六部小说:《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非梦记》、《碎簪记》、《天涯红泪记》(未完稿)。苏曼殊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在多个学
目前学界对“文备众体”的理解,多从“史才、诗笔、议论”入手进行阐释,主要指唐五代小说运用了诗、史传、骈文等文体或表现手法。然不论是以文体体制还是以其表现手法被唐五代
基于多项式函数逼近 (PAOF)技术和矩量法 (MOM ) ,快速预测任意形状非均匀介质柱体的单站雷达散射截面 (RCS)方向图。首先采用MOM求解介质柱的电场积分方程及其有关角度导数
本文以《太平广记》中的时差故事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这些故事分为三类:仙凡时差故事、冥凡时差故事、梦与现实的时差故事,并分别论述各类故事特征和文学内涵。再分别以宗教、时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比肩。虽然国内对鲁迅的研究如火如荼,几乎渗透到了研究所能至的方方面面,但国内学界对国外鲁迅研究的状况仍然较为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经验法,对足球裁判员在进攻、防守和攻守转换等方面的跑动策略进行分析;裁判员运用跑动策略时,除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一般耐力和快速冲刺
针对某圆柱滚子轴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轻载打滑问题,对该轴承进行改进设计。经试验验证,改进措施可行,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可靠性。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ight load slipp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这二百余年北中国的诗歌。凡此时段此区域所产生的诸体诗及活动的重要诗人皆为研究和评论的范围,其中既
媒体需融合发展是社会共识。笔者以为,融合的方向主要有两点:一是新老媒体需要融合,二是体制内媒体也需要和政府政务资源进行融合。这样才是做强体制内媒体的有效手段。在新
自从柏拉图提出诗与哲学存在“永恒的争执”之后,对诗的认识就离不开对其与哲学之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身为哲人,写出了一部以诗为主题的《诗学》,其中是如何认识诗与哲学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