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一个动态性研究视角,它关联着金融经济学众多研究方面,不仅涉及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和其他描述货币政策的变量,与政府、企业、公众乃至对外经济部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我们所说的“动态性”,是指一国的金融结构是随着本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结构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媒介,一国的货币政策必须通过、依赖于本国的金融结构才能将货币政策作用到实体经济,发挥其对本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这个过程就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鉴于处于动态中的不断变化的金融结构,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准,及时相应的调整并创新货币政策各阶段目标、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等,来契合金融结构现状、经济现状,通过提高它们之间的契合度,来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本文正是从金融结构的角度出发,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目前金融结构多元化的现象特征,来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统来说有信贷渠道与利率渠道,随着金融结构多元化、金融市场的广化、深化,又出现了资本市场渠道与汇率渠道。由于目前汇率渠道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本文中,我们将着重研究分析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及资本市场渠道的效率影响。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理论的归纳总结之上,本文分别从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及资本市场渠道发挥效率的影响要素出发,对这些要素在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状态下的现状进行概述,并进一步理论阐述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也就是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状态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初步得出: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状态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起着削弱作用,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以及资本市场传导效率是起着强化作用的。然后,本文运用Eviews8统计工具,分别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利率传导效率和资本市场传导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以2007年央行确定Shibor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为界点,收集、处理1998年~2006年与2007年~2015年的相关数据,选取基于规模的金融结构指标即银行规模与市场规模的比值来构造线性回归模型,并对两个时间段的计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结果。信贷渠道调控,我们又称之为数量型调控,因为其是以货币供给量为核心与调控手段,而利率渠道调控,我们又称之为价格型调控,因为其是以利率为核心与调控手段。研究结论显示,虽然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仍然是以数量型调控手段为主导,但相对而言,随着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状态的广化、深化,我国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效果在逐渐减弱,而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效果是在逐渐加强的。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本文在对金融结构多元化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应加快我国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变。一直以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规模小、制度不健全,我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非常小。所以,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地位较低,我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渠道选择中仅仅以信贷渠道与利率渠道为主,较少考虑到资本市场渠道。但是,随着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现象的出现,我国资本市场较发达、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微观经济主体对资本市场的变动也较为敏感,这些变化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渠道的快速发展。因此,金融结构多元化下,我国央行应当重视我国资本市场渠道,并着力开发提高我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效率,适应并合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新因素,在对传统的信贷渠道及利率渠道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基础之上,不断加以扩大、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