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开放空间的热环境高度影响使用者的主观热感觉,继而影响空间的使用。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湿热气候区旅游景区的微气候舒适度研究”(编号:51078314)资助下,以城市步行街道为研究对象,在夏热冬冷型湿热区建立室外微气候和人体主观舒适感的相关性,探讨其对步行街道使用的影响,并提出城市步行街道的景观设计建议。本文首先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城市街道景观与街道生活的关系。以慕尼黑老城、莱比锡老城、弗莱辛圣诞市场和阆中古城的步行街区设计与使用为例,阐述了包括气候适应、城市形态设计、交通系统整合和使用功能优化在内的城市步行街区的设计与运营方法。结合城市步行街道的更新案例,建议从改善环境和拓展功能两个方面促进步行街道的使用。成功的城市步行街道应该是对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满足,微气候、场所、经营、交通等多方面的良好运作与协调配合能够营造出有活力的人性化街道。为进一步探讨夏热冬冷型湿热地区步行街道微气候舒适度和使用状况的相关性,本文选择成都市宽窄巷子步行街区为基地,进行夏季室外热舒适调研,并统计不同区域内的步行者数量。实测了三个典型街道空间的气象参数(空气温度、黑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并结合热舒适问卷调研了主观舒适感,获得步行街道夏季微气候的实际数据与使用者的热感觉。同时,计算湿球黑球温度(WBGT),平均辐射温度(Tmrt)和生理等效温度(PET),评估室外热环境和主观舒适感。分析研究证明,天气和街道设计均会影响步行街道的微气候,不同朝向、高宽比的街道表现出不同的微气候日变化规律。从WBGT和Tmrt的波动趋势可知,夏季街道的热环境与太阳直接辐射关系最大,城市空间形态是决定街谷热环境的第一个层次;植物遮阳能够缓和温度与湿度的波动,包括降低温湿度变化的幅度、降低午后温度、使日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提前等,成为决定街谷热环境的第二个层次。步行街道上的实测空气温度一般都高于气象站监测温度,最高升温可达8.7℃C。WBGT和PET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受街道景观设计的影响,气象参数在特定场所的表现可分为缓和与强化两种:植物的配置能缓和气象参数对场地微气候的影响,暴露的街谷则强化了这种影响。相对于植物的长期稳定作用,喷雾短期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的效果明显,但可能会造成长期的热不舒适,在湿热地区应该谨慎设置。结合主观热舒适问卷的统计结果,研究计算出成都的夏季热中性温度(24.4℃CPET),该数值与台湾的研究结果接近,证明了湿热地区户外空间使用者有类似的热环境耐受能力。游客的热感觉投票(TSV)和实测空气温度呈现出最显著的相关性;综合热舒适评价则与实测及计算的所有热环境参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Tmrt,PET)相关,证明了人体室外热舒适的复杂性。在具有综合功能的宽巷子和窄巷子,当热环境指标的值上升时,观测到的游客数量减少:空气温度、Tmrt和PET与游客数量负相关。对游客活动的观察发现,小坐和步行是宽窄巷子街区的主要的活动,座椅拥挤时,游客不能保证最小非接触距离,会主动维持领域感。小坐休息的游客比未休息游客的步行距离远。再次经过相同路段时,六成的游客走得更快。论文还从改善微气候和提高舒适度的角度,讨论具体的景观设计策略和其后隐藏的设计理念,利用RayMan软件模拟步行街道的遮阳状况,有助于景观设计师的街道微气候研究。探讨了提供遮阳、调节通风和铺装设计三种景观设计方法,并提出了休闲步行街道的景观设计逻辑。总结了景观设计师在应对步行街道微气候问题时应采取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湿热地区的步行街道使用,对步行街道设计有指导参考价值,同时能促进城市气候学研究和景观设计学研究的学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