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1895-1976)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方面颇有造诣。他的翻译作品准确贴切、简练地道、生动传神,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本文结合他的翻译作品《浮生六记》、《幽梦影》、《冥寥子游》等来探究他翻译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注重心理学在其他学科中的介入性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心理学给不同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理念、方法和生机。翻译学要探索翻译过程内在的心理机制和规律,就必须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心理活动虽然难以把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表象的分析来研究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以不同形式综合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这使得我们不再将翻译看做一种以文本形式出现的静态的终端产品,而视之为一种动态的有主体心理活动参与的翻译行为过程。本文在广泛收集格式塔心理学著作及论文基础上,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有关重要理论,特别是异质同构说、整体性原则、邻近法则、简约法则以及完形法则来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这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空间。林语堂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其心理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美的格式塔质,融入个人审美体验,使译作获得巨大成功,并在中西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共鸣。本文分别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林语堂翻译过程中的格式塔心理过程。(1)讨论格式塔异质同构说与林语堂对翻译材料选择。格式塔异质同构说认为外部事物、艺术样式、人物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在结构方面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力的模式”。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译者选择翻译材料心理过程。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的选择的理据正是其翻译动机和翻译文本所凸显主题的异质同构,其人生哲学观与原文本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异质同构。(2)提出翻译文本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即格式塔质。它不是简单的语言成分的叠加,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是机械的结构对应,而是整体图式的生成和转换。如果说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个别性的融合,意境只是两者整体性的融合,并且因为这种融合而产生了虚实相应的结构效应。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文学翻译正是以意境的整体表达与再现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林语堂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注重原文意境的整体转换,使得译文的整体结构呈现新的格式塔质。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强调以“句子”为单位的总意义翻译,体现其整体意识。为翻译本体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把人们从“直译”和“意译”的二元论和“信”“达”“雅”的三元论中解放出来,拓宽了译介人士的视野。(3)格式塔心理学邻近法则认为事物的空间或时间彼此接近时,倾向于被组合在一起。在格式邻近法则的指导下,林语堂通过对原文语境的把握,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在译文选词用句上准确贴切。(4)格式塔心理学的简约法则认为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形状。在简约法则的指导下,林语堂的认知集中在原文的有效信息上,适当删掉原文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使得其译作简练地道,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5)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法则认为当人在观看一个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这种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满的形状,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在完形法则的指导下,林语堂对原文的空白加以填充,获得圆满的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