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理论家吉迪恩·图瑞的翻译准则认为: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传统,涉及两种体系的准则,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要求之间做出的选择构成了翻译过程的首要准则。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语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的相关准则。总之,坚持原语准则,决定译文充分表现原文内容;而遵循译语中的准则,决定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将被顺利接受。《伊坦·弗洛美》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吕叔湘于四十年代将其译成中文。由于吕先生选择了遵循译语中的准则,如在翻译过程中,依照汉语的语言规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没有丝毫欧化、生硬之感,使得这部译作长期以来成为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脍炙人口的译作典范。此外,吕叔湘的英文和汉语的修养都很高,他的翻译准确、语言流畅,把原文的风格和神韵都译了出来,堪称忠实、流畅而又生动。本文即以图瑞的翻译准则为依据,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对吕叔湘所译《伊坦·弗洛美》进行评价。通过对这部译作的评价,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译者强大的中文底蕴和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因此,文章最终得出结论:由于译作是供译语读者阅读的,那么尽量在语言上应遵循译语规范。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彻底理解原文之外,还要求译者对目的语文字有敏锐的辨析能力,表达时能掌握得恰到好处。在外译汉中,就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和较强的母语意识。这一结论对翻译研究及翻译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国的翻译研究在吸收、引进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对汉语的研究。因为汉外翻译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对汉语本身的深入研究,离不开深入的汉外对比研究。此外,由于译者是否具备良好的母语素养至关重要,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