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蒙汉双文化者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检验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在蒙汉双文化群体中的适用性,探求蒙汉双文化认同整合的预测因素、认同整合对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以及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作用。首先翻译修订了适用于蒙汉双文化群体的蒙汉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和文化适应压力量表,在此基础上:探讨蒙汉双文化群体认同整合的现状;以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为研究工具测量人格特质,探讨文化适应压力和人格特质对认同整合的预测作用;以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主观幸福感量表(SHS)、UCLA孤独感量表(ULS)、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抑郁与焦虑分量表为研究工具测量心理适应水平,探讨认同整合对心理适应的预测作用;最后,采用实验法,通过操纵回忆事件的性质(回忆效价与回忆内容),探讨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作用,即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1)翻译修订后的蒙汉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适用于蒙汉双文化群体,可以用于后续研究。(2)蒙汉双文化群体的认同整合水平良好,他们一方面认为蒙、汉文化间存在一定文化距离,另一方面感到蒙、汉文化间的关系较为和谐。蒙汉双文化群体同时认同蒙汉两种文化,对蒙文化认同程度高于汉文化,他们的整体文化适应压力较小,心理适应状况良好。(3)蒙汉双文化者的认同整合水平在不同的出生地区、学生与从业人员(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成年人)、第一代双语者(父母是蒙语单语者)与第二代双语者(父母是蒙汉双语者)之间存在差异。出生地在城镇与农区的双文化者比出生地在牧区的双文化者的认同整合水平高,从业人员的认同整合水平比学生高,第二代双语者的认同整合水平比第一代双语者高。(4)控制了人口学因素后,汉文化认同、宜人性、外向性对认同整合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蒙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压力中的语言技能、跨文化关系对认同整合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其中,蒙文化认同、汉文化认同、宜人性、语言技能预测文化融合维度,汉文化认同、外向性、跨文化关系预测文化和谐维度。(5)在控制了人口学因素后,文化和谐维度对蒙汉双文化者的心理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6)回忆事件的性质影响认同整合水平,与回忆消极的双文化经历相比,回忆积极的双文化经历时认同整合水平更高,初步证实了蒙汉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