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随访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在模拟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Jensen-Evans分型IV型)状态下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对假体柄的初始稳定性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分析,评估小粗隆的复位固定是否会影响假体柄的稳定性。方法(1)随访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自2001年3月至2008年11月符合标准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77例,依据筛选标准建立样本群,统计分析各项住院治疗资料、影像资料及Harris评分,分析其临床疗效与并发症。(2)运用9具18侧人尸体股骨标本分别制作三组实验试件:常规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模拟了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状态下,分别用复位钢丝固定小粗隆以及用骨水泥重建股骨距后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柄,并在万能试验机上测试股骨假体柄的力学稳定性。对三个实验组的移位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中假体柄下沉位移的情况,分析相对于常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粉碎性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假体柄的初始稳定性,以及复位钢丝固定小粗隆以及用骨水泥重建股骨距后对假体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2001年3月至2008年11月间获得随访的患者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72~98岁,平均80.6+6.0岁,骨折按Jensen-Evans分型Ⅲ型10例,Ⅳ型23例,V型44例。77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手术时间45-80min,平均65 min。73例术中输血200~600 ml,平均输血360.9 ml。术后3d内下床者33例,4~7d下床者36例,超过8d下床者6例,未能下床者2例,Harris评分75.6+12.0。(2)循环-位移曲线显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三个试验组的轴向位移都随之增加,其中常规置换组在所有循环次数节点的位移均值都最小,而骨水泥重建组的位移均值都最大。三个试验组试件完成最终第10000次循环测试后,其中轴向位移数据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常规置换组的位移均数最小,数据的变异程度也最小;小粗隆固定组与骨水泥重建组之间,骨水泥重建组的位移均数和变异程度都更大。结论(1)人工髋关节置换作为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方法,可以很快恢复关节功能,早期下床负重,减少长期卧床产生的并发症,可应用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的粉碎性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翻修以及合并股骨头病变或髋关节病变需要手术的患者。(2)相对比常规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粗隆间骨折后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假体柄具有同样的初始稳定性,能够使患者术后早日下地和尽早进行功能锻炼。用骨水泥重建股骨距并插入人工股骨头后再将小粗隆骨折块复位或者小粗隆不复位是否会比小粗隆复位固定后的假体置换更早出现假体的松动,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