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兼析《秘密花园》的两个汉译本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成人文学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的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以及读者都具有特殊性。儿童文学翻译主体的特殊性表现为主体的二重性,即译者一方面作为成人读者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原语作品,译者既有成人的审美意识,又有儿童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译者用目标语儿童的语言将原文翻译出来,使译文不仅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传统,还要被目标语儿童所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儿童文学翻译的读者,即儿童与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知识经验、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情趣上都迥然不同。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应该抛弃自身作为成年人所具备的成熟的阅读视角,将自己融入到作品的角色中,并在翻译过程中尽量考虑目标语儿童的心理行为以及语言习惯,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童趣。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目的论的核心就是翻译目的,从广义上说,包括原文作者的写作动机、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实现翻译目的的途径,其中译者的翻译目的掌控翻译的全过程。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伯内特夫人最负盛名的作品《秘密花园》的两个中译本,探索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由于其翻译目的不同,从而各自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导致译文形式或风格上的差异。
其他文献
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归化与异化之争,源远流长,从古代中西宗教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以及“逐词对译”与“活译”之争,延伸到近代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英语习语中隐喻的翻译。   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个明示-推理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