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成脂分化能力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质疏松早期疗效的实验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402179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抑制成脂分化能力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骨质疏松(OP)的早期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g。采用背侧入路摘除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疗组、RNA干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Ai转染BMSCs)治疗组;假手术组n=10造模后7d尾静脉注入10%的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模型组n=10造模后7d尾静脉注入10%的胎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组n=10造模后7d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RNA干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Ai转染BMSCs)治疗组n=10造模后7d尾静脉注入RNA干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Ai转染BMSCs)。待干预结束,依照分组行骨密度测量,对RNA干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NAi转染BMSCs)在骨质疏松早期的疗效进行评价;比较四组大鼠血生化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早期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变化。结果:骨密度(BMD)检测:四组大鼠RNAi转染BMSCs治疗组骨密度高于模型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治疗组骨密度高于模型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i转染BMSCs治疗组骨密度高于BMSCs治疗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i转染BMSCs治疗组与BMSCs治疗组骨密度低于假手术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形成标志物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 propeptide,PINP):四组大鼠RNAi转染BMSCs治疗组PINP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治疗组PINP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i转染BMSCs治疗组PINP高于BMSCs治疗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骨质疏松早期RNAi转染BMSCs治疗组PINP优于BMSCs治疗组。RNAi转染BMSCs治疗组与BMSCs治疗组PINP低于假手术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标志物I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四组大鼠RNAi转染BMSCs治疗组β—CTX低于模型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治疗组β—CTX低于模型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i转染BMSCs治疗组β—CTX低于BMSCs治疗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骨质疏松早期RNAi转染BMSCs治疗组β—CTX优于BMSCs治疗组。RNAi转染BMSCs治疗组与BMSCs治疗组β—CTX高于假手术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NAi转染BMSCs改善去势大鼠骨含量,促进骨形成。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及多聚左旋赖氨酸复合体(SPIO-PLL)标记诱导后的大鼠胰岛素分泌细胞,测定生物学活性,应用1.5T MR仪进行体外细胞群成像,并移植入正常大鼠脾脏,进行活
背景随着无痛苦胃镜检查的逐渐开展,所涉及到的病人病情和全身情况不断复杂化,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在满足胃镜检查的前提下,把病人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要求麻醉医师根据病情选择不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共培养的人工骨模型,探求细胞与纳米晶胶原骨结合的最佳模式。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