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及纳米晶胶原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_10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共培养的人工骨模型,探求细胞与纳米晶胶原骨结合的最佳模式。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全骨髓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扩增,记录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成骨诱导剂诱导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通过细胞活性、免疫组化鉴定诱导培养的成骨细胞的细胞学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三代后分为两组:第一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先与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培养3天后再加入成骨诱导剂,第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成骨细胞后与纳米晶胶原基骨复合培养。两组复合物经体外孵育两周后,通过扫描电镜比较细胞在其中生长情况。 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培养的骨髓细胞增殖迅速,基本都呈形态均一成纤维样细胞,10~12天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7~9天即可传代。诱导培养后的细胞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构建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组织共培养的模型。体外复合后扫描电镜观察,见细胞可在纳米晶胶原基骨内表面良好贴壁:第一组复合物可见细胞贴附,但成骨细胞少见;第二组复合物细胞数量明显较前者多。复合培养8天,分布于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大量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第14天,大量细胞在材料表面和孔隙中生长。细胞之间广泛存在突起连接,局部有胶原分泌,且可见成骨细胞形成。 结论:证实纳米晶胶原骨适合种子细胞的贴附、生长和增殖,经成骨诱导后的细胞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易与材料贴附、增殖。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脑氧代谢紊乱的程度可揭示颅脑损伤的伤情及预后的优劣,是近年来是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指标,关于影响脑氧的因素有许多,颅内压和血
目的:定量分析左室大小,形状及功能对于患者心血管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及其预后判断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传统超声对左心室重构观察的指标多是左心室大小和心肌质量,
目的: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可行性、安全性和途径,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1.基础研究:(1)SD大鼠经腹腔注射阿霉素(2mg/Kg/周×
本文对3D-M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M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
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及多聚左旋赖氨酸复合体(SPIO-PLL)标记诱导后的大鼠胰岛素分泌细胞,测定生物学活性,应用1.5T MR仪进行体外细胞群成像,并移植入正常大鼠脾脏,进行活
背景随着无痛苦胃镜检查的逐渐开展,所涉及到的病人病情和全身情况不断复杂化,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在满足胃镜检查的前提下,把病人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要求麻醉医师根据病情选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