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末次冰消期以来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尤其是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因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学者研究中国东部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区域。长江三角洲处于构造沉降带,同时接收来自长江和钱塘江的河流沉积物,形成了一个广阔的近海平原。由于该区域地势平坦,极其容易受海面变化的影响,因此难以获得连续的、高分辨率的沉积序列。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选取长江三角洲南侧的宁绍平原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内的自然钻孔HMD1401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受到东部舟山群岛和北部慈南山脉的屏障作用,沉积环境稳定,沉积地层连续,岩性单一,对研究长江三角洲的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HMD1401孔的沉积相分析、年代框架的建立、粒度特征分析、典型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宁绍平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地貌与环境演化过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末次冰消期以前(>10.7kaB.P.):宁绍平原属于混杂的坡积物,沉积环境变化较大。古土壤层(第一硬粘土层)发育于厚约80cm的砂层之上,极有可能形成于水动力不强的静水环境。(2) 10.7~9.1 kaB.P.:这个时期为潮间带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沉积环境逐渐由陆相沉积转化为海相沉积,宁绍平原由此逐渐进入浅海阶段。初期10.7~9.6kaB.P.之间应属于偶尔受海水影响的浅水洼地环境。9.6~9.1kaB.P.之间该区域可能处于近岸海湾环境。(3)9.1~6.5 kaB.P.:该阶段是海面上升的全盛时期,海平面快速上升,达到距今海平面至少-3 m左右的位置。陆源物质的输入也并不是稳定的,存在一定的沉积周期。海水淹没了整个宁绍平原,仅剩的一些低山和岛屿为河姆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生存空间。河姆渡早期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下生产和生活。(4) 6.5kaB.P.以后:该阶段宁绍平原海平面上升速度下降,但沉积物供给仍然丰富,最后成陆作用逐渐超过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逐渐由海相沉积转变为陆相沉积。这为河姆渡文化的进一步壮大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且我们认为在6.5 ka B.P.以后多次受到咸潮入侵的影响,而咸潮的入侵对河姆渡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HMD1401钻孔的元素扫描研究结果与HMD03的藻类、孢粉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海相性元素指标Ca和Mn尤其是Ca与沟鞭藻、藜科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将HMD1401的元素扫描结果与TLS13孔的XRD矿物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发现Ca和Mn的变化特征与蒙脱石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