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绍平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地貌和环境演化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dsc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末次冰消期以来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尤其是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因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学者研究中国东部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区域。长江三角洲处于构造沉降带,同时接收来自长江和钱塘江的河流沉积物,形成了一个广阔的近海平原。由于该区域地势平坦,极其容易受海面变化的影响,因此难以获得连续的、高分辨率的沉积序列。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选取长江三角洲南侧的宁绍平原作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内的自然钻孔HMD1401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受到东部舟山群岛和北部慈南山脉的屏障作用,沉积环境稳定,沉积地层连续,岩性单一,对研究长江三角洲的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HMD1401孔的沉积相分析、年代框架的建立、粒度特征分析、典型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宁绍平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地貌与环境演化过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末次冰消期以前(>10.7kaB.P.):宁绍平原属于混杂的坡积物,沉积环境变化较大。古土壤层(第一硬粘土层)发育于厚约80cm的砂层之上,极有可能形成于水动力不强的静水环境。(2) 10.7~9.1 kaB.P.:这个时期为潮间带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沉积环境逐渐由陆相沉积转化为海相沉积,宁绍平原由此逐渐进入浅海阶段。初期10.7~9.6kaB.P.之间应属于偶尔受海水影响的浅水洼地环境。9.6~9.1kaB.P.之间该区域可能处于近岸海湾环境。(3)9.1~6.5 kaB.P.:该阶段是海面上升的全盛时期,海平面快速上升,达到距今海平面至少-3 m左右的位置。陆源物质的输入也并不是稳定的,存在一定的沉积周期。海水淹没了整个宁绍平原,仅剩的一些低山和岛屿为河姆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的生存空间。河姆渡早期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下生产和生活。(4) 6.5kaB.P.以后:该阶段宁绍平原海平面上升速度下降,但沉积物供给仍然丰富,最后成陆作用逐渐超过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逐渐由海相沉积转变为陆相沉积。这为河姆渡文化的进一步壮大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且我们认为在6.5 ka B.P.以后多次受到咸潮入侵的影响,而咸潮的入侵对河姆渡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HMD1401钻孔的元素扫描研究结果与HMD03的藻类、孢粉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海相性元素指标Ca和Mn尤其是Ca与沟鞭藻、藜科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将HMD1401的元素扫描结果与TLS13孔的XRD矿物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发现Ca和Mn的变化特征与蒙脱石具有一致性。
其他文献
汉语成语结构固定、言简意赅,是中华语言文化的缩影和精髓。成语作为一类特殊的词汇,也是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如果能够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汉语成语,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作为对城市行政管理权的一次重新配置,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实施以来,在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前期执法弊端,以及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精简政府部门编制等方面取
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磷高效小麦(CD1158-7、省A3宜03-4)和磷低效小麦(渝02321)为材料,研究了不施磷、施磷(P)10、20和30mg/kg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氮、磷、
长江河口岸滩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扩展的宝贵土地资源。长江河口地区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岸线演变复杂,岸滩蚀淤多变。研究长江口岸线
<正>我国教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1951年,教育部和全
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STEYR转向节的实体模型,以*.sat格式,通过ANSYS的专用接口SAT导入到ANSYS软件中以生成几何模型.对转向节的受力依照紧急制动工况、侧滑工况和越过不
<正>PoE(以太网供电)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可在企业和家庭网络中通过5类双绞线向受电设备提供直流功率。根据市场调查公司Dell’Oro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PoE端口数每年大约增长5
本文主要研究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相互之间的关联、功能模块设计等内容。平台可实现设有信息中心的单位与公安机关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对安全事件自
"微时代"的来临,催生出了一种新样态——微纪录片。短短几年时间,它迅速成为移动端上发展的新力量。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从而展现真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