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素包含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及道德行为,而道德情感在这五个要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没有道德情感的激发,就难以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道德行为就难以产生。大学生是拥有一定道德认知水平的青年群体,但是在现实中却容易在道德行为上出现一些偏差,即出现知与行的脱离现象,如情感冷漠、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责任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及法律的漠视等。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更有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但是,高校是承担着把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精湛的学科知识、崇高的道德品质的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及养成则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责。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不可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上,不能只靠课堂上的道德灌输或学生背记道德条文来实现道德教育目标,而是应该研究如何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真正促进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本研究选择以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为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研究和借鉴美国教育家诺丁斯的关心理论。通过对关心理论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论证,挖掘其合理成分,以道德情感教育切入点,探索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这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上的知行合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的创新点是:借助比较研究的方法,以道德情感教育为视角,以关心理论为工具,来尝试解决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知行统一问题,以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束语。正文主要包括3个部分。引言。主要对文章的研究缘起,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的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同时对文章的核心概念:关心、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体验,进行了界定。第一部分:对关心理论的概述。本部分主要是介绍关心理论提出的背景,分析关心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之上阐述关心理论对于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塑造健康心理、激发道德情感所具有的可操作性优点,并分析关心理论适合于借鉴于我国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因。第二部分: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这部分中,主要分析了在我国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取得的成效,如:积极探索新的道德情感教育方法,将道德情感教育与美育结合,重视实践活动的价值和作用等。与此同时,也描述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生命缺乏敬畏,对周围人情感冷漠,对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缺乏责任感等。并有针对性的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加强我国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策略。这是本文的落脚点,重点探索关心理论具体如何运用于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