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具有影响范围广、历时长、危害大等特点。每年全球大约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地区会受到干旱的影响,干旱己成为制约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旱灾怍为地球环境的一种异变因子是不可避免的。追求人与环境适应与平衡是人地和谐关系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 邢台县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由于降水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导致水土资源组合条件较差,农业旱灾频发。因此,迫切需要在认清旱灾发生规律、发生机理的基础上,以典型灌溉区邢台县为例,进行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为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及决策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邢台县农业旱灾适应性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农户经营等因素,构建了基于乡镇尺度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区农业旱灾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应性指数分级,应用GIS制图软件得到1999-2008年的农业旱灾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数分级图,提出了邢台县县域、乡镇尺度的增强农业旱灾适应性的对策。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农业旱灾适应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所带来的外界压力,主动或者被动的对系统内部实施调整措施,逐步加强适应能力的动态过程。 (2)区域农业旱灾适应性动态变化过程中主要影响因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为因素的作用。在自然因素影响中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对农业早灾适应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人均资源占有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增加、水利灌溉设施在逐步得到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在不断向有利方向调整,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旱灾对农业的影响。人为因素在增强区域农业旱灾适应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农户在对农业生产、生活上进行了调整,这些调整措施如增大农业生产中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农户收入多样性,进而增加非农收入;加大农户人力资本投入等都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3)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指标,分别为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比重、灌溉指数、人均粮食生产量、复种指数、粮食播种单产、农村居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灌溉动力,这些指标分别来自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外部输入方面。在指标得以确定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作为权重确定方法,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在权重赋值、指标无量纲处理后,构建评价模型。 (4)通过对1999至2008年邢台县各乡镇农业旱灾适应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时间、空间角度上可见,1999年至2008年邢台县各乡镇的农业旱灾适应性指数均在变大,表明适应性在逐渐增强。不同地貌类型的农业旱灾适应性能力也均在逐步增强,各类型区农业旱灾适应性水平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 (5)提高旱灾适应能力,不仅要强调节水灌溉,还应采取减灾策略。县级尺度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户适应能力、加大政府宏观调控;乡级尺度分区调控,东部平原区应兴建一批水利工程,使浇水方式由大田漫灌改为喷灌或者滴管,同时利用垅沟防渗技术节省用水,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非农收入,减少农民对农业的依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等;中部丘陵区应组织修建蓄水、集水工程,适量开采地下水,多选择一些耐旱的粮食作物播种或者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中的水分等;西部山区应多修建一些扬水站、以蓄为主的水库,同时搞一些小型灌溉引水工程,扩大浇地面积,为粮食的生产提供了保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政策,同时可以大力发展养殖业,使农民可以获得丰厚的非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