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生计发展研究是分析农民问题的重要窗口,其中,收入、消费与食物安全是评价农户生计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并成功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国家层面的食物安全。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体现在相较于城镇居民,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与食物安全等生计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为此,如何提高农户生计发展水平便成为新时期中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注焦点与重要任务。此外,随着社会化分工和市场化生产的不断深化,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正朝着农作物生产专业化的方向快速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指出,要积极引导小农户开展专业化生产,实现小规模基础上的高产出高效益,并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专业化农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予以扶持、培育。显然,由传统“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转向农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是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必然趋势。而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仍然是绝大多数农户赖以生存的基本生计策略,为农户提供着最基本的生计保障,农作物生产专业化这一农户生产及生计策略势必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农户收入、消费与食物安全等生计发展状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户生计发展水平,有必要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系统评估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方向、程度、路径以及特点,从而为推动中国农业转型与促进农户生计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以系统评估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作为核心研究目标,基于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农村调查队2016年在湖北省56个县/市/区收集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演绎推理法与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可持续生计理论、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构建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生计影响的概念框架基础上,围绕“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三个具体议题展开实证分析,以检验概念框架中提出的研究假设。具体而言,本文设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是全文的提纲挈领部分,旨在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并对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对全文涉及的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农户生计、农户收入、农户消费、农户食物安全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规定其内涵与边界,并介绍可持续生计理论、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基础性理论。第三部分是本文第二章,该部分在全文起到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具体而言,该部分基于导论中提出的研究目标和第一章的基础理论,理论分析并构建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生计影响的概念框架,后续章节将在这一概念框架的范畴内展开实证检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对概念框架中核心考察变量操作化测度指标的选取及量化,是进一步实证检验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生计影响的关键,因此,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与农户生计的测度指标及计算方法,并基于选取的测度指标和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定量考察了样本农户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与生计发展现状;第四章至第六章则依次实证检验了农作物生产多样化对农户收入、农户消费与农户食物安全的影响方向、路径、异质性及其内在关联。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主要是对全文内容凝练总结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中国农业转型与促进农户生计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并就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多样化与农户风险等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农作物生产专业化能够有效提高农户种植业收入和总收入,降低农户收入不平等;而且,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促进作用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提高种植业技术效率施加的。第二,农作物生产专业化能够有效提高农户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以及总消费水平,并降低农户消费不平等。第三,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会降低农户饮食多样性与营养素摄入量。第四,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与农户收入、消费和食物安全之间不仅具有直接的正向或负向关系,而且他们之间还存着内在关联,这种关联主要表现为农作物生产专业化能够通过提高农户收入,间接作用于农户消费和食物安全。第五,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不同分位点、不同地区、不同生产类型农户生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为,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对山区农户具有更强的增收效应,但同时对山区农户饮食多样性与营养素摄入量的负向作用也是最强;此外,相较于其他生产类型农户,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会给非农兼业户家庭常住人口的饮食多样性带来更强的负面冲击。第六,农户拥有的各类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消费和食物安全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相较于其他生计资本指标,农地规模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总体较大,尤其对于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远大于其他指标,表明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与农地规模化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户生计发展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重要路径。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第一,在政策引导与推进农户农作物生产模式向专业化方向转型的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推进,尤其是对于在饮食多样性和营养素摄入量上受农作物生产专业化负面冲击较大的山区农户而言,不可盲目快速推进其专业化转型进程。第二,提高种植业技术效率,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农作物生产专业化的增收效应及其对农户生计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第三,在循序推进农作物生产专业化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保障山区农户的食物安全问题,优化山区农贸市场和(生鲜果蔬类)超市网点的空间布局,改善农户与网点间的交通条件,让山区农户能够便利地购买到家庭所需的各类食物,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山区农户生计资本的方式,强化各类生计资本对山区农户饮食多样性和营养素摄入量的提升作用。第四,针对非农兼业户(主要为农村留守人口)的饮食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农村“家庭医生”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非正式教育渠道,加强对非农兼业户家庭留守人口进行膳食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引导他们树立饮食多样化的膳食习惯。第五,在推进农作物生产专业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农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实现农作物生产专业化和农地规模化同步发展。通过研究,本文的基本价值判断是逐步推进农作物生产由传统“小而全”的自给自足模式向专业化方向转型,这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导向,同时,也符合古典经济学及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诚然,有部分学者从农户风险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生产活动多样化是保障农户生计安全的理想策略。但从长期的动态视角来看,卷入分工经济、从事农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是农户提高家庭持久性收入水平与增强抵御风险冲击能力的重要手段,唯有此,才能使农户走出自给自足状态下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免于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同时,近年来面向小农户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政策性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体系逐渐建立,这都为农户开展农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所以,无论从长期的动态视角,还是从现实基础来看,都不必过于担心农作物生产专业化会给农户带来诸如部分学者提出的风险与脆弱性问题。此外,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而言,现阶段农作物生产专业化能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农户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生计活动,实现农户家庭内部个体层面的专业化和家庭层面专业多样化的统一,即专业化与兼业化的统一。但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推进与深入发展,兼业化经营模式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农业(特指种植业)的未来发展图景将是职业化农民从事农作物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