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汉语称谓词的研究也历久弥新。《淞滨琐话》作为清末的短篇小说,其语言运用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的称谓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使用情况,能够从某些侧面展现时代风貌,折射其文化内涵。《淞滨琐话》称谓词的研究,具有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等多方面意义。从内容上说,《淞滨琐话》包括亲属称谓词、官宦称谓词、职业称谓词、姓名称谓词;从表情上说,它分为尊称、谦称、美称和詈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淞滨琐话》中的称谓词基础称谓相对稳定,但又体现了复音节化的趋势。不论是亲属称谓、官宦称谓,还是谦称、敬称,都以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为基础。称谓词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地位,同时也透露着民族文化的信息。它同时具有人称指示功能和社会指示功能。恰当地使用称谓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说话者一定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及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谓词。《淞滨琐话》称谓词的使用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其制约因素很多,从宏观角度是受传统制度的制约,而从微观角度,制约因素则相对复杂,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人物性格、写作风格、交际心理动机及交际场合等。称谓词作为语言内容的一个部分,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淞滨琐话》中称谓词折射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即等级文化、崇礼文化、伦理文化。《淞滨琐话》细致的称谓划分,是封建宗法等级制的最好见证。小说中谦敬词语的广泛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是一个尚礼崇礼的社会以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封建社会建立起的一套维系人际关系的准则。亲属称谓的大量运用,除了受制于宗法制度,社会伦理也发挥了很大地作用。通过对《淞滨琐话》称谓的文化透视,既可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加深了解,也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先进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