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块(chunks of language)理论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问题,该理论是由Nattinger和DeCarrico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语料库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语块在语言中存在的广泛性及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人们逐渐意识到,在我们日常输出的语言中有很多成分并不是由那些最小的语言要素临时组合生成的,而是能够直接来自那些语言中客观存在的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chunks)。近年来,词汇法(lexical approach)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词汇教学法领域中的语块理论更是成为其中备受关注的教学理论。这一热点研究现象也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有关学者和教师们的注意,关于汉语语块本身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语块研究不断出现,且渐呈上升势头。本文对语块理论作出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重点介绍了有关语块的各种定义以及学者们从形式和功能两个角度对语块所进行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汉语的实际对汉语语块进行了本体研究。在界定汉语语块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了汉语这种语言系统的特性以及由此对汉语语块产生的影响。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汉语语块的界定标准,并据此对汉语语块进行了分类。语块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产出规范和习惯的表达,从而提高学习者语言的流利性和地道性;它也有助于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语用水平,进而提高学习者语言的得体性。为证实语块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真实语料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作文比赛中的作品来进行实证部分的论证研究工作。通过对留学生作文中的语块进行各个角度的描述、分析和统计,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汉语语块使用的数量及其运用能力与汉语学习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我们深信语块理论将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促动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对汉语中的常用语块进行分级分类的整理;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块意识,将语块教学当成一条主线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