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俄语"CBeTaeT"类无人称句。所谓‘’CBeTaeT"类无人称句,是一种无主语结构,谓语采用现在时(将来时)单数第三人称或过去时的中性形式,句子表示的是存在一个由未知主体实施的行为而导致的客观状态。在构式语法思想的指导下,本文将‘’CBeTaeT’,类无人称句视为一种构式,将其纳入构式的理论框架之中来进行考察。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吸收和借鉴认知语言学、“小句中枢说”和“句管控”等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试图对"CBeTaeT"类无人称句作更为合理可信的观察、描写和解释。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界定和划分,并从‘’CBeTaeT"类无大称句①的历史来源、界定分类、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和能产性五个方面对以往研究的历史进行了追溯。在反思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具体阐释。第二部分作为本文的铺垫,首先对"CBeTaeT"类无人称句的构式地位进行了认定,将其视为一种构式,为后续系统的构式研究做好了准备。其次,对无人称范畴进行了界定和解释,主要涉及到了人称范畴、无人称范畴、无人称、无主语以及无主体五个概念,这些概念相互之间关系的厘清,有助于对无人称范畴有一个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认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无人称范畴表达手段之一的CBETAET构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考察,后续部分研究的开展,均以此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在构式理论框架下对CBETAET构式的形义组配进行考察。该部分的研究分三步进行:第一,CBETAET构式的构式义,包括构式意义前段(未知主体的行为)、构式意义后段(行为导致的客观状态)以及前因后果(意义的整合)三部分;第二,秉持“语义是语法的基础”的原则,就构式义对构式的形式限制进行描述:CBETAET构式的构式义是“存在一个由未知主体实施的行为而导致的客观状态”,可导致一系列的句法后果:句子排斥主语、目的和动物第五格成分,且动词形式变化固定而单一;第三,CBETAET构式的形式允准。除了论及的限制之外,CBETAET构式具有较为广阔的容纳力,构式中可以进入动词的强支配构件、主客体全句限定构件、疏状意义全句限定构件以及诸如语气词、限定副词、插入语、句间连接词等其他成分。第四部分主要针对CBETAET构式的“无主语配置”这一形式特征进行讨论。本文试图从动词的角度入手,利用“构式对动词的压制”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首先,对动词的性质进行界定。由于传统的动词投射理论容易造成不合情理的动词意义,且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循环论证,因此本文换用“框架语义学”来定义动词的性质:进入CBETAET构式中的动词,其框架语义中包含得有对行为发出者的完整解读。其次,对动词的参与者角色和构式的论元角色进行解读。由于行为发出者是与动作相联的最高级别的参与者角色,因此这一角色在意义上受到侧重。而对于CBETAET构式来说,由于其构式义是“存在一个由未知主体实施的行为而导致的客观状态”,因此构式本身排斥施事论元。两者经过角色侧重的分析之后,可以被描述为:CBETAET<(?)agt (Pat) (Ins.)...>最后,CBETAET构式对动词的压制。动词参与者角色与构式论元角色进行的熔合有时具有不对称性,这时,居于主导地位的构式会对动词进行压制,改变其用法类型和意义。CBETAET构式与进入其中的动词,两者角色的熔合就属于此类情形。由于构式的论元结构没有相应的施事论元与动词被侧重的行为发出者角色进行匹配,因此无法接纳后者,只能将其剪切并最终使之没有句法上的显性表达。第五部分主要对CBETAET构式在语法系统中的存在理据进行考察。该部分研究首先对CBETAET构式的一般人称构式来源进行了追溯。其次,将CBETAET构式视为一种原型范畴,对其成员的内部组成进行了把握。在这一范畴中,表示“自然现象或自然状态”的CBETAET构式为范畴的核心成员,其他三类意义的CBETAET构式为范畴的非核心成员,它们作为对核心构式的扩展,是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的多义类推。再次,经过长期发展,CBETAET构式进行了新的扩展,该扩展由语用因素驱动,催生了“谜语型CBETAET构式”和“语境型CBETAET构式”两类构式。最后,CBETAET构式的存在理据还体现在与系统中其他同义构式的语用差异上。本文主要考察了CBETAET构式与一般人称构式之间的语用关联。两者语里意义相同,但存在着“主体的模糊与明确”、“表达的主观与客观”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第六部分针对CBETAET构式的扩展性能本文对该类构式的部分能产性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该研究分三步进行:首先,对CBETAET构式的部分能产性进行界定,并对该类构式部分能产性的研究策略、方法进行阐述。动词词群作为较为直观和有效的方法手段,其意义共性可以用来对构式的部分能产性进行界定和解释。其次,以大规模语料统计的方式对进入CBETAET构式之中的目标动词进行分析,离析出这些动词在行为主体、行为过程以及行为客体三方面所具有的细致特征。最后,将分析统计得出的数据和动词意义特征进行整合,并最终提取出目标动词的三个意义共性:(1)动词具有表达“未知主体行为”的潜力;(2)动词具有“动态性”的意义特征;(3)动词具有表达“物理变化”或“生理-心理变化”的潜能。这三个为目标动词共享的意义特征,可以上升为CBETAET构式对动词的语义选择条件,从而可以对该类构式接纳或排斥特定动词的能产性性能进行合理可信的解释。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主要对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梳理,对汉语的相关现象及其与俄语的对比研究进行展望,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