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温病著作考察与学术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中医学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之一,对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气候、环境、医疗等因素的变化,民国时期的温病在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与明清时期明显不同,新的治法、理论不断产生,促进了温病学发展。民国时期,连年战乱导致疫病频发,在抗击瘟疫过程中,温病学持续发挥着重大作用,涌现出一批温病大家与温病著作。据统计,除少数民国温病著作已出版外,其余仍亟待保护与整理,当前学界对于民国时期温病学学术发展缺乏系统的论述与研究。本研究旨在调研民国时期温病著作的保存状况,以调研所得文献为基础,结合民国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背景,对民国时期温病著作进行计量统计,概述民国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介绍民国温病代表性医家,分析民国时期温病学术发展特点,对民国时期温病学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所积累经验进行探讨。研究民国温病著作,对中医临床、中医学术发展以及提高中医防治疫病的能力均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目录学、版本学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为基础,同时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史学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首先,利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民国温病著作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以目录书籍为资料源,根据设定的文献选择与排除标准,整合形成民国时期温病著作目录。通过对主要图书馆调研等手段,获取书籍原文并进一步完善书目。对前期获得资料,进行编目、整理、汇编工作,阅读并撰写提要。对书籍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清晰展现民国温病著作概况。其次,采用史学研究方法,分析民国温病发展的史学背景。回顾温病学术发展史,将民国温病置入温病学发展整体脉络中研究。最后,基于民国温病著作整理、分析、分类基础之上,结合民国时期历史背景及温病学发展源流,概述民国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介绍民国代表性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分析民国时期温病学学术发展特点。结果:本研究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文献计量学、史学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民国时期温病著作进行初步整理与研究。研究期间,确立民国时期温病书目254种,经调研走访获取其中148种,后选取90种著作撰写提要。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民国时期温病著作的成书年代、著作版本、作者等方面统计分析发现,1936年出版温病著作最多,而1941及1945年出版温病著作数量最少;著作版本以铅印本数量为最,其次为抄本、石印本、刻本、稿本等;就著者而言,民国时期共有丁甘仁、时逸人、何廉臣等176位医家著有温病著作。本研究以所收集148种民国时期温病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民国时期温病著作主要内容、代表性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温病学术发展特点。根据民国温病著作的学术特点及其在温病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其分为温病类与瘟疫类著作两种类别。“温病类”著作,是整体论述温病学的综合性著作,主要包含温病内涵、沿革、治法、方药、相关概念、诸家学说等多方面内容。根据不同的写作体裁,可分为综合类、教材类、文献整理类及歌括类四种。又可按照病种不同分为春温、秋燥、暑病等类别。“瘟疫类”著作,即以传染病防治为主题,综合论述疾病病名、病源、治法、方药及预防看护法等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分为临床类、教材类与防疫类。同时根据论述病种的不同,可分为鼠疫、霍乱、疟疾、白喉、喉痧及疫痉等类别。民国温病的发展承古启今,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争鸣和启迪。在以民国医家为核心的各家学说和经验中推动中医发展,形成了一段独具特色的温病发展史。兹仅依据本次调研结果,择选何廉臣、丁甘仁、曹炳章、恽铁樵、时逸人五位著作数量多、影响较大的医家,介绍其生平与温病著作,阐发其理论思想观点,以进一步分析民国温病发展的特点。民国时期温病学术发展主要呈现4个特点。其一,温病学发展逐渐出现中西医汇通趋势,具体表现为细菌学思想的引介、近代防疫学的萌芽与诊断学方法的革新。其二,对于寒温关系仍争论不休,主要包含批判叶吴之学与探索寒温融合之路两种。其三,温病教材及课程体系已初见雏形。民国温病教材编写具有名称体例不一、融汇西医知识、汇集历代学说同时又兼有个人经验等特点。其四,疫病诊疗出现新的思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民国中医开始注重单一病种的研究。对于疫病病名、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中恶是一个被中国古代主流医学认为是鬼神所导致的疾病,临床以心腹部位发生胀满、疼痛,并伴有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甚者可不省人事。由于古代医家对于中恶的认识大体属于混乱的状态,常与客忤、尸厥等病名相混而用,而中恶对应现代何种疾病,医家并未有共识,亦缺乏具体研究。本文对各时期医家有关中恶的记载进行整理、分析,梳理出其发展与演变的脉络,以期对中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为现代学术研究填上空白,并为临床提供思路。
学位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接受护理的94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情绪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期刊
[背景]骨髓抑制是肿瘤患者化疗后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常会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预后不良,故其防治研究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中医药干预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确切且经济安全。课题组基于“精气血互生”与“药食同源”理论构建扶正补血食疗方(FuZhengBuXue diet therapy,FZBX),契合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的病因病机,可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骨
学位
核心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本质,是单元教学架构中的关键因素。在核心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不断地探索问题,深入把握知识本质,同时顺其自然地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组织单元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具体论述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期刊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小儿泄泻中医食疗方的调护规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小儿脾虚泻中医食疗干预方案,并开展临床试验验证方案的效果。[方法](1)数据挖掘研究:以《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医食疗方全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数据采集源,根据食疗方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小儿泄泻中医食疗方。食疗方的选择、数据提取由两名研究人员“背对背”独立进行。对所有符合条件的食疗方进行录入、整理、规范化处理后,利用SPSS
学位
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自启动以来,缓解了日趋增长的审判压力,民事诉讼程序效益逐步提升。民事司法确认程序作为繁简分流改革中一项重要环节,伴随着改革的推进与深入成为理论界与实务部门关注的焦点。司法确认程序以调解协议的确认为核心,是沟通诉讼与非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桥梁与纽带,有利于激发调解活力、实现诉调对接。本文立足司法确认程序基本理论,以改革试点城市F市辖区法院作为调研对象,以收集到的一手数据与素材为样
学位
《黄帝内经》虽不为脉学专著,但其不独言脉象,紧密联系四时、脏腑和病症的成书特点为后世评为“脉象之始祖”。脉象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典籍脉象英译策略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将会助益中医脉象文化的传播。本研究基于框架理论视角,以《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类脉象描述:单个脉象描述,并列脉象描述,叠加脉象描述和辐合脉象描述为研究对象,并从脉象的心理认知、脉象框架的建构和脉象英
学位
本文对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的外部表现形态进行研究。敦煌西域汉文医药文献,指的是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医药文献为中心,兼及吐鲁番、楼兰、河西走廊、黑水城等出土点出土的汉文医药文献,包括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黑水城医药文献,因河西走廊汉简医药文献时间较早,与另两种医药文献抄写时间跨度过大,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中将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根据完整程度和性质分为四类,本文根据此
学位
《金匮玉函经》是一部论述伤寒病的医书,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属于仲景医学的一部分,书中记载由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等校正而成。该书经宋校正医书局校定整理后流传不广,后渐次失传。直至清康熙年间,上海医生陈世杰从藏书家何焯处得到手抄宋本《金匮玉函经》,后进行“补亡灭误”而刊行,该书才重新传世。历来学者对其研究不多,尚存在较多争议及疑难点待解决,包括该书作者系何人、成书年代、与《伤寒论》
学位
目的:敦煌出土的医药文献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多年来已有很多学者陆续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异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学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而考查异文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融入到对这些文献的研究中。目前敦煌医药文献异文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各种校注类著作中,但目前未见对于敦煌医经文献这一类别的异文有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和总结。对敦煌医经文献异文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某些疑难字词,也是为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