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儿童晕厥的病因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以“晕厥”为主诉的1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部分可联系到的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研究。结果:在120例以“晕厥”为主诉的患儿中,确诊晕厥患儿106例,误诊为晕厥的类似晕厥患儿14例。确诊的晕厥儿童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AMS)87例,占82.1%,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VS)54例,体位性心动过速30例,境遇性晕厥2例(1例为排尿性晕厥、1例为急性出血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1例;心源性晕厥3例,占2.8%,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晕厥1例,占0.9%,不明原因晕厥15例,占14.2%。误诊为晕厥的类似晕厥患儿14例,其中代谢性疾病所致者5例(其中3例为糖尿病低血糖所致,2例为电解质失衡所致);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者5例,2例为癫痫发作,1例为脑出血,1例为病毒性脑炎,1例为前庭性眩晕;1例为月经过多导致失血性贫血;精神性疾病所致者3例。年龄及性别特征:心源性、神经源性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患儿年龄小于自主神经介导的及精神性疾病所致者,自主神经介导的晕厥及神经性疾病所致类似晕厥中女孩较多。诱因:在87例AMS患儿中,长时间站立为最常见的诱因,其次为精神刺激,心源性晕厥的诱因为运动或哭闹,5例代谢性疾病所致者中,1例为注射胰岛素过量,2例为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及时进食所致。2例为腹泻脱水致水电解质紊乱。3例精神性疾病所致者中,均以精神刺激为诱因。先兆特征:87例AMS患儿中69例有头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胸闷、恶心、多汗等症状;3例为代谢性疾病(低血糖)所致类似晕厥有虚弱、虚汗、面色苍白、头晕等先兆症状,3例心源性晕厥先兆症状不明显。发作时的体位特征:79例AMS(占90.8%)发生在站立时;不明原因晕厥患儿(13例,占76.5%),也发生在站立时;其他类型晕厥,发生在各种体位。发作持续时间特征:62例AMS(占71.3%),2例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晕厥(40.0%),2例心源性晕厥(占66.7%)及10例不明原因晕厥(占58.8%),发作时间短于5分钟;3例精神性晕厥(占100%)发作时间大于5分钟。既往史及家族史特征:3例心源性晕厥有明显的心脏病史;AMS、心源性晕厥、精神性疾病导致的类似晕厥,既往有反复发作病史;部分AMS患儿(17例,占19.5%)及神经性疾病引起晕厥的患儿(2例,占66.7%)有明显的晕厥家族史,心源性晕厥患儿(1例,占33.3%)有猝死家族史。辅助检查:3例心源性晕厥心电图异常。56例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15例存在异常,其中4例神经源性晕厥患儿脑电图异常,2例为癫痫波,2例为较为广泛的慢波,其余脑电图异常的11名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波。神经源性晕厥患儿中,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诊为脑出血1例,经脑脊液检查诊为病脑1例,经前庭功能检查诊为前庭性眩晕1例。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120例患儿中有71例做了HUTT试验,占所有患儿的59.2%,54例被证实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其中血管抑制型12例,心脏抑制型10例,混合型32例;直立性低血压(OH)1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16例。随访结果:实访2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12例,男女各6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其中1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经健康教育和物理疗法,半数以上可避免晕厥发作,未能避免晕厥发作的,85%患儿晕厥出现时不伴有并发症。心源性晕厥患儿2例,随访时间1个月~1年,1例死亡,1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后至今1年,无晕厥发生。电解质紊乱所致类似晕厥1例,随访时间3个月,晕厥未复发。不明原因晕厥6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其中4例晕厥反复发作,经HUTT检查,3例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1.导致儿童晕厥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为自主神经介导的晕厥,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占多数。2.详细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是诊断晕厥的基础,根据情况选择必要的检查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各型晕厥有着各自的临床特征,临床上识别这些临床特征,对于提高儿童晕厥的诊断效率有重要意义。4.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良性疾病,大部分患儿经健康教育和物理疗法可使晕厥复发频率下降和发作程度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