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好氧颗粒污泥是微生物细胞在自固定作用下互相聚集形成的球状或类球状的颗粒污泥,具有吸附能力强、结构稳定、沉降速率快、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抗水力冲击能力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高污染风险的重金属废水、有机有毒废水等。但是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往往耗时较长,并且需要在高径比较高的反应器中进行培养,这两大因素限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设计隔板反应器降低反应器外观高度,并以未投加PA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氧颗粒污泥是微生物细胞在自固定作用下互相聚集形成的球状或类球状的颗粒污泥,具有吸附能力强、结构稳定、沉降速率快、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抗水力冲击能力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高污染风险的重金属废水、有机有毒废水等。但是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往往耗时较长,并且需要在高径比较高的反应器中进行培养,这两大因素限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设计隔板反应器降低反应器外观高度,并以未投加PAC的组作为对照组,分别考察低PAC组、中PAC组、高PAC组(分别为50、100、400mg有效铝/L废水)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及其特性变化,主要研究内容有:不同PAC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影响、成熟颗粒污泥的基本理化特性、成熟颗粒污泥的污染物去除特性、以及成熟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分布规律。在四组隔板反应器中同时培养70天。研究发现,未投加PAC的对照组未形成颗粒污泥,低PAC组、中PAC组、高PAC组形成颗粒污泥(粒径大于0.20mm)的时间分别为:10天、7天和4天,PAC投加量越大,出现颗粒污泥的时间越短。与接种污泥相比,四组反应器成熟污泥胞外蛋白分别增加了约11、40、40、48mg/g MLSS,胞外多糖分别增加了约54、39、28、14mg/g MLSS,表明PAC的投加可促进污泥微生物胞外蛋白的分泌,但却不利于胞外多糖的分泌。培养70天后,除对照组胞外蛋白/胞外多糖比值下降外,其余PAC强化形成颗粒污泥的三组胞外蛋白/胞外多糖比值均显著上升。此外成熟的四组污泥Zeta电位都出现上升,投加PAC越多,Zeta电位上升越明显。通过对四组成熟污泥进行分析,发现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污泥含水率和不完整性系数随之降低,而比重、平均沉降速度和污泥内铝元素含量则随之增加。证实PAC的投加显著的增强了污泥的沉降性能和结构稳定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的表面呈网状结构,存在较多的丝状菌,而PAC强化形成的颗粒污泥表面未形成网状结构,以杆菌为主,很少有丝状菌存在,颗粒内存在部分5-10μm的孔洞,这些孔洞是颗粒内部微生物的传质通道。溶解氧的传质特征决定了颗粒污泥的反硝化能力,未形成颗粒污泥的对照组溶解氧能够直接穿透污泥,形成颗粒污泥的三组溶解氧扩散深度分别为600μm、700μm、850μm,溶解氧扩散深度越浅的组内部反硝化条件越好,研究还发现溶解氧传质越困难的组内部死细胞/活细胞越高。培养过程中四组反应器出水COD在初期略有上升,然后整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颗粒污泥对有机物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在一个周期内污泥会吸附大量的水中的COD,最终四组反应器出水COD均能稳定达一级A标,对照组的出水COD高于形成颗粒污泥的三组。培养过程中四组反应器出水NH4+-N前期出现恶化情况,投加PAC的三组随着颗粒化进行出水NH4+-N浓度逐渐降低,最终稳定达一级A标,而对照组出水NH4+-N培养70天未得到改善。周期内污染物去除过程中对照组脱氮过程被限制在了硝化阶段,培养70天后的成熟污泥AOB的比好氧速率均大于NOB的比好氧速率,因而周期内NO2--N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现象,形成颗粒污泥的三组反硝化速率:低PAC组>中PAC组>高PAC组,出水NO3--N也存在较大差异,最终稳定后四组反应器总无机氮去除率分别稳定达到:58%、84%、79%、78%。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能够提高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丰度,投加一定浓度的PAC有助于增强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种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但是PAC投加过量则对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会出现抑制作用。低浓度PAC对微生物在门水平和纲水平的多样性影响较小,中高浓度PAC对微生物在门水平和纲水平的多样性影响较大,但是微生物属水平上对PAC浓度的变化反应明显,更高的PAC浓度有助于促进微生物属水平上的多样性,但投加PAC过量时反而抑制了EPS分泌菌的丰度增长。PAC主要通过电中和、吸附架桥等作用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PAC与水中杂质形成的沉淀物和水解形成的长链羟基络合物及聚合物进入颗粒内部加强了PAC强化形成的颗粒污泥的结构稳定性。
其他文献
高质量的医学图像是准确诊断与治疗的基础,而影像质量的评估与控制,是高质量影像的保证。目前影像科日常的影像质控主要靠高年资放射科医生主观评价。由于人工评估图像质量受主观性影响、劳动强度大,医院对有效、客观的影像质量评估系统一直都有很大的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发展迅猛,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图像的目标检测和分类问题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医学图像质量控制
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见,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栋梁和希望。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将青年健康作为重点关注内容,通过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增强青年心理健康辅导与服务水平。心理健康是青年全面发展的前提,关乎其思想道德品质与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作为伴随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就业压力对
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国内建设工程领域正面临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与发展,这对工程管理人才提出了系统性的全新要求,使得具备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综合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成为国内人才市场上急需的创新型管理类人才。但是,国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和成长发展环境中较长时期以来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使得该类创新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中,缺乏全面、系统的面向工程全生命周期
供给侧改革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命题。国家开始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之后,“供给侧改革”在各行各业“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工程造价行业,工程造价信息的“供求之争”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促进工程造价信息“按需供给”是行业发展的精兵利器。然而,从需求端审视,当下工程造价信息供给体系仍然存在供给内容适当性不足、供给渠道不够畅通、供给主体之间合作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统一表现为工程造价信息供给
有机染料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生产与应用,其排放进入水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事故。因此,有机染料废水的有效处理受到了广泛关注。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势,且污染物无需彻底矿化即可实现废水净化,在有机染料废水的处理领域拥有广阔前景。吸附剂是吸附技术的核心,生物质炭因其低成本、易制备、吸附效果良好的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原生生物质炭存在选择性吸附性能有限,且回收困难等不足之处。为此,通过负载铁氧化物形
普通平地隔震结构体系相较于其他结构体系,因其隔震层刚度较小,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基本保持平动,使得隔震结构减震性能优异,且广泛应用于地震区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建筑中,若意外作用导致的结构发生连续性倒塌破坏,影响将非常严重。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建设用土地资源供给紧张,山地建筑结构的应用增多,基于我国地震灾害频繁且山地建筑结构的先天竖向刚度不规则而导致其抗震性能不强的现状,隔震技术正不断发展并应用于
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工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废水处理工艺,与传统活性污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CAS)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能源消耗低和污泥产量少的优势。活性污泥(AS)的颗粒化作为AGS反应器的启动阶段,对AGS工艺的实际运用十分重要,而且AS的颗粒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到水质、温度、碳源种类、重金属
崩塌、滑坡、泥石流为我国三大主要的地质灾害。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下水丰富、区域降雨丰富以及工程建设的增多,使得区域地质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确定崩滑流灾害的控制性因子的基础上,建立对应的预测评价模型,将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文以西南区域典型的崩滑流区域——巫山和巫溪为研究区。首先,利用GIS建立初始评价体系。然后,使用多模型的大数据挖掘方法,包括地理探
近些年来,由于非线性系统可以用来描述许多实际应用,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切换非线性系统作为一类典型的混杂系统,基于其多模态的特性,可以更加准确有效的建模实际系统。此外,大多数工程系统中存在不确定性,而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逼近效果,是解决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逼近的自适应Backstepping技术已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文通
页岩气井完井后,由于页岩气储层渗透率通常很低,只有极少部分页岩气储层的天然裂缝较为发育,绝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水力压裂、酸化等储层改造后才能投入生产,获取稳定的工业产量。由于页岩属于弹脆性岩石,在进行改造和生产过程中,页岩气井壁围岩会长期受到循环荷载和水岩作用的影响,可能引起页岩气井壁失稳。为了更深层次了解应力路径和含水率对页岩的变形及能量演化机制,本论文以四川长宁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露头黑色页岩为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