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60%以上先天性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引起,人工耳蜗(CI)是目前解决重度耳聋唯一有效的方法,基因检测有助耳聋精准诊断、预测CI术后效果。具有多种耳聋基因突变的患者在CI后取得满意的听觉表现,这表明识别遗传背景有助于预测CI后的表现。但仍有部分患者CI术后效果不理想。诱导干细胞(iPSC)领域的进展为开发基于人类听觉感觉细胞的生物学治疗带来了机遇,为了解耳聋的发病机制并确定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先机。第一部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000706,2016YFC1000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3704); 解放军总医院杰青培育专项(2017-JQPY-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73002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以上先天性耳聋是由遗传因素引起,人工耳蜗(CI)是目前解决重度耳聋唯一有效的方法,基因检测有助耳聋精准诊断、预测CI术后效果。具有多种耳聋基因突变的患者在CI后取得满意的听觉表现,这表明识别遗传背景有助于预测CI后的表现。但仍有部分患者CI术后效果不理想。诱导干细胞(iPSC)领域的进展为开发基于人类听觉感觉细胞的生物学治疗带来了机遇,为了解耳聋的发病机制并确定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先机。第一部分耳聋基因型/表型分析与人工耳蜗术后康复成效的研究[目的]以遗传性耳聋患者基因组信息为基础,对耳聋做出精准分类和诊断,为耳聋患者设计出个体化防治方案,实现遗传性耳聋精准医疗。[研究方法]采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对251例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并比较不同致聋基因患者CI术后效果。针对研究中第三常见的致聋基因MYO15A,回顾性分析2263例耳聋患者,应用WES和耳聋基因靶向测序方法发现81例MYO15A致聋患者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根据WES结果分析,GJB2和SLC26A4为最常见耳聋致病基因,且CI后效果较好;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因致病原因复杂CI术后效果较差;致病原因不明患者CI术后效果差异明显。MYO15A基因检出率为3.58%(81/2263),c.1024510247delCTC是最为常见的重复性变异。与MYO15A相关的耳聋表型多样。[结论]不同耳聋致病基因与患者CI术后效果相关,基因诊断结果可作为预测CI后表现的有效工具之一,且基因诊断可以促进早期干预的决策。MYO15A是我国常见的耳聋致病基因,筛查耳聋患者的MYO15A变异对于有效的基因诊断、患者咨询和临床干预非常必要。第二部分建立ATP6V1B2基因缺陷致病患者的iPSC并行基因校正[目的]显性遗传耳聋-甲发育不全(DDO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ATP6V1B2c.1516C>T(p.Arg506*)是引起DDOD综合征的原因。建立携带该突变的iPSC系用于体外建模,以更好地了解DDOD的发病机制并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该细胞系突变进行突变校正以进一步探索基因治疗对DDOD综合征的效果。[研究方法]以ATP6V1B2 c.1516C>T杂合突变致病的DDO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材料,采用非整合表型载体方法建立iPSC,并使用CRISPR/Cas9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对其进行基因校正。对建立及校正后的iPSC均进行鉴定。[结果]构建的iPSC系和经基因矫正后的iPSC均具有正常核型,可表达iPSC标志蛋白,并可分化为三胚层。[结论]通过非整合表型载体方法成功建立了与ESC具有类似特性的iPSC,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筛选获得基因矫正的iPSC。两者均具有体外分化的全能性,可作为研究DDOD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有用模型。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断增加,工业废气及机动车辆燃烧产生的废气以及各种废物燃烧产生的废气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断增加。空气污染增加了全球疾病负担及疾病死亡,已经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近些年来,很多的研究证实空气污染会使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全因死亡等发生风险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长期暴露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会导致肾功能慢性
背景:急性HBV感染,小于1岁时感染的慢性化率大于90%;而成人急性HBV感染的慢性化率小于5%。急性HBV感染能否慢性化与宿主的年龄或免疫状态最为密切相关。既往众多研究表明,以CD8+T淋巴细胞为中心的细胞因子免疫和细胞毒作用在控制急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与之相比,先天性免疫在HB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被忽视。炎症小体是由病原感受分子NLR或ALR、接头分子ASC和效应酶caspase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许多炎性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一些细胞因子可以直接参与调节细胞内胆固醇的代谢,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半乳糖凝聚素-3(galectin-3,Gal-3)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它是脊椎动物凝集素家族中唯一独特的类似嵌合体结构的凝集素。既往研究发现,半乳糖凝集素3是一种多功能
<正>西方现代化不仅不可能带来其自诩的“历史终结”,反而因其片面性、无序性和掠夺性等痼疾,出现失调、混乱甚至野蛮、血腥。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实践要求,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
背景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是病毒性肝炎、酒精滥用、非酒精性脂肪肝、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或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是肝硬化形成的早期阶段和必经病理阶段。目前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一个可逆转的过程,早期对肝纤维化进行干预,可以减缓、停止或逆转纤维化进程,控制疾病进展,改善预后。近年来,随着纤维化相关研究大量涌现,我们对肝纤维化发病机理的理解取得了巨大进展
背景骨软骨损伤作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早期病变表现,软骨组织缺乏再生修复能力,常持续进展至整个关节功能的破坏,造成全球近五分之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来修复骨软骨损伤,达到逆转OA进展的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支架在骨软骨再生修复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为骨软骨损伤一体化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案。目的利用生物相容性好、力学强度高、易于加工编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阶段出现的血脑屏障破坏、微血栓形成、白细胞黏附聚集、免疫炎症反应等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密切相关。精氨酸酶1(ARG1)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键因子,并已被确定在多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ARG1对EBI过程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尚未阐明,本文旨对ARG1在SAH后EBI阶段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探索。方法:第一
目的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呈上升趋势,已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乳腺癌的治疗由单纯手术走向局部和全身治疗并重的个体化治疗,并逐渐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即将个体疾病的细胞、分子和基因等遗传学信息用于指导诊疗,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推动肿瘤的精准医学发展。因此,寻找更多更有价值的靶点及开发针对性治疗手段将持续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MiRNAs广泛参与真核细胞的分化、生长、凋亡、转移等生物学过程,鉴于
<正>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我省小学美术数字化教学从试点探索到全省推广,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由于小学美术数字化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美术数字化教学应用较少,部分美术教师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美术数字教学的发展。笔者通过参与小学美术数字化教材的创编和教学实践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广大美术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不断推动我省小学美术数字化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小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