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包含型骨缺损是临床牙槽骨缺损修复的难题。生物陶瓷支架因其个性化的外形和良好的支撑能力,在非包含型牙槽骨缺损修复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单组分生物陶瓷支架如磷酸钙或硅酸钙支架难以同时具备良好的机械强度、成骨能力和降解速率,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复合生物陶瓷支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但仍无法精确调控材料的成分分布及生物学活性。课题组前期开发的核-壳结构生物陶瓷支架是在3D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应用核-壳结构设计制备的支架,可将不同组分选择性地配置在支架的核层或壳层中,在满足缺损形态学要求的基础上精确调控支架的理化性能和生物学表现。目的:基于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TCP)和5%镁掺杂硅酸钙(5%Mg-dopedwollastonite,CSi-Mg5)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双相生物陶瓷支架。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核-壳结构设计对支架理化性能及生物活性的调控作用,探究核-壳结构双相生物陶瓷支架在犬牙槽骨缺损中的骨再生效果。方法:采用同轴双喷头系统制备三种核-壳结构生物陶瓷支架:TCP@CSi-Mg5(核层为TCP,壳层为CSi-Mg5),TCP@TCP(核层为TCP,壳层为TCP),CSi-Mg5@CSi-Mg5(核层为 CSi-Mg5,壳层为 CSi-Mg5)。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及能量色散 X 射线谱(energy-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观察分析支架的断面形貌、元素组成及经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浸泡后表面仿生矿化能力。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核-壳结构支架的机械强度;以PH 7.4的Tris缓冲液浸泡支架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ICP-OES)检测支架离子释放,评估支架体外降解模式。选18月龄比格犬6只,构建犬牙周Ⅰ壁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材料不同进行分组:TCP@CSi-Mg5组,CSi-Mg5@CSi-Mg5组,Bio-Oss组(阳性对照)和空白组(Blank组)。术后4周、8周,micro-CT扫描并三维图像重建,测量并分析各组缺损中骨组织结构参数;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缺损内新骨形成情况及骨成熟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分析破骨细胞数量以评估缺损内材料降解速度。结果:SEM和EDS可观察到TCP@CSi-Mg5支架断面清晰的分层结构,且内外层由完全不同的元素组成。三组生物陶瓷支架在SBF中显示出良好的仿生矿化能力。体外降解和机械强度试验发现,TCP@CSi-Mg5支架体外降解速率与CSi-Mg5@CSi-Mg5支架相近,均高于TCP@TCP支架;且TCP@CSi-Mg5支架机械强度介于CSi-Mg5@CSi-Mg5支架和TCP@TCP支架之间。micro-CT结果显示,与Bio-Oss组及CSi-Mg5@CSi-Mg5组相比,TCP@CSi-Mg5支架在早期表现出更好的成骨效应,术后4周有更多的骨小梁及新生骨组织形成。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到,短期内两种支架均被新生骨组织替代,并形成成熟的胶原纤维和骨组织;而Bio-Oss颗粒在术后8周仍未完全降解,新生骨量较少,骨组织成熟缓慢。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表明,两组支架体内降解高峰位于术后4周,且CSi-Mg5@CSi-Mg5组较TCP@CSi-Mg5组可观察到更多的破骨细胞;术后8周,Bio-Oss组降解速度加快,支架组降解已基本停止。结论:同轴双喷头系统可制备理化性能和生物学特性可调的核-壳结构生物陶瓷支架。内层为TCP、外层含CSi-Mg5的核-壳结构双相生物陶瓷支架具有合适的抗压强度和降解速率,并能在犬牙周Ⅰ壁骨缺损中诱导新骨形成,促进缺损区早期骨组织再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背景:牙周炎引起的牙周组织病变会形成复杂多样牙槽骨缺损。牙周植骨术和引导组织性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的联合应用是目前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主要手段。以上两种术式可有效促进术区牙周组织再生,但术后常出现牙龈退缩的并发症,尤其是牙周骨缺损和牙龈退缩合并存在时,术后牙龈退缩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而结缔组织移植术(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作为治疗牙龈退缩的常用术式,可有效提升根面覆盖水平和角化龈厚度,并减少术后牙龈退缩。目的:本文联合应用CTG、GTR和牙周植骨术治疗伴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的牙周骨缺损,并采用临床探诊指标及影像学的手段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探讨该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牙周软硬组织缺损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5例2015.07~2018.03期间于我院牙周科就诊的患者,患者因牙周炎引起骨内缺损伴牙龈退缩,退缩程度参照1985年Miller分类为Ⅲ类,需行牙周再生性手术。将治疗方案告知患者,获其知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评估患牙牙龈退缩的基础上,拍摄根尖片或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确定邻面骨缺损情况。采用CTG和联合牙周植骨的GTR术治疗患牙骨内缺损及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术后定期复查复治,对比术前及术后6-10月术区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龈缘(gingival margin,GM)到釉牙骨质界(cementum-enamel junction,CEJ)距离、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tissue height,KTH)和骨内缺损深度(intrabony component,IC)等指标,并计算骨内缺损充填率(defectfill,DF),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在完成牙周再生手术后,患者术区PD、AL减少,根面覆盖增加,GM-CEJ减少,KTH增加,X线观察到骨内缺损的充填和缺损深度减少。结论:联合应用CTG、GTR和牙周植骨术治疗伴牙龈退缩的牙周骨内缺损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患者骨内缺损深度减少,牙龈外形改善,角化龈宽度增加。以上研究结果还需经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