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耐低硫性状相关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的初步功能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Glycine Max(L.)Merr.]原产于中国,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由于其蛋白质和油脂含量丰富,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主要作物之一。硫元素作为第四大营养元素,在大豆生长发育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大气SO2污染治理和土壤有效硫含量的逐渐减少,导致大豆生长可吸收和利用的硫含量很低。施用肥料营养不全面是土壤缺硫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过多的肥料施用不但会造成土壤板结还会增加种植成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大豆缺硫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豆对硫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迫切研究大豆硫元素代谢机制和培育硫高效利用大豆品种刻不容缓。本研究以科丰1号和南农1138-2为亲本所构成的184份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研究对象进行群体连锁分析,通过设置正常和减硫两种处理的营养液,在人工气候室进行大豆苗期耐低硫水培试验,调查耐低硫相关表型性状,结合群体开发的SN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获得相关耐低硫重要QTL连锁位点,并筛选相关耐低硫候选基因GmRAMP4、GmRPL12、GmNTF2。对这3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分析、诱导表达、组织表达并克隆基因进行毛根实验进行基因功能初步研究。研究得到的结果为后续的大豆耐低硫研究提供相关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184份重组自交系群体苗期大豆的新叶叶绿素值、老叶叶绿素值、株高、根长、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6个受低硫影响的性状指标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指标性状均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基本呈现正态或近正态分布,证明大豆耐低硫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正常硫环境下,除株高与新叶叶绿素、根长与老叶叶绿素和株高间呈现负相关,其余指标均呈现正相关。经过低硫处理环境下,这些指标均呈现正相关。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第二个环境下的老叶叶绿素和第一个环境下的地下部干重,其余指标在三个环境下均达到显著差异。2.利用184份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的三个环境和三个环境平均值的硫相关指标表型性状,结合组内开发高密度SN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株高性状,环境1和环境2共同定位1号染色体,Marker37位点,贡献率分别达到3.2%和2.00%。对于地下部干重性状,环境1和环境2共同定位了 3个显著位点,主要分布在7号、9号和17号染色体。对于三个环境平均值,与环境2下共同定位到3个连锁位点,均位于14号染色体上;与环境1定位到1个位点,位于17号染色体上。进一步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在环境1中分别对正常和低硫处理下的6个表型数据进行连锁分析得到结果:对于根长性状,连锁定位到8号染色体上一个显著位点,贡献率高达7.25%。3.对于多个环境重复定位得到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最终选择GmRAMP4、GmRPL12、GmNTF2这3个基因进行下一步的功能验证。有趣的是,这3个基因氨基酸序列均表明与核糖体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以科丰1号和南农1138-2材料进行低硫诱导表达分析,以检测候选基因是否响应低硫诱导,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在两个亲本材料中存在差异表达。组织表达结果显示,三个基因在根、叶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其次是英、种子和茎中的表达量基本较低。进一步构建了过表达和干扰载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毛状根实验以研究基因的初步功能。经过过表达和干扰的GmRPL12基因中,表型明显差异即过表达后植株经过低硫诱导处理后毛根量显著多于正常营养液生长的植株;干扰后的植株表型与之呈现相反趋势即经过低硫诱导处理后毛根含量发生减少。对相关表型、植株体内含硫量和荧光定量表达进一步验证GmRPL12基因是一个正向调控基因。在GmNTF2中同样构建过表达和干扰载体转入大豆植株中发现:过表达植株子叶节并未发出毛根,而在干扰植株中正常长出毛根。干扰植株经过低硫诱导后干扰植株地下部毛根显著大于空载对照,通过对植株表型、体内含硫量测定和荧光定量结果表明GmNTF2基因是一个负调控基因。在过表达与干扰GmRAMP4后,植株对于低硫耐性未发生变化。
其他文献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名呕吐毒素,是一种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B型单端孢霉烯族真菌毒素。DON能污染饲料作物及其副产品,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出与质量,甚至对人和动物产生广泛的毒性作用。动物在误食含DON的发霉饲料或食物后,能产生如腹泻、呕吐、胃肠道出血、厌食和体重减轻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与DON引起的肠道炎症相关,此外,研究报道了 DON能引发包括肝脏、脾脏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作物,在我国主要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小麦赤霉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赤霉病菌侵染小麦最严重的时间是开花期,侵染后赤霉菌迅速在穗部增殖扩增并在小麦籽粒中产生多种毒素。目前缺少抗病种质资源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筛选抗赤霉病菌的生防菌,揭示其抗病机理,并筛选抗菌物质,以及进行抗赤霉病菌基因的克隆对于
学位
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对重要的农作物如水稻、大麦、小麦和小米具有致病性,由这种病原体真菌引起的稻瘟病是全世界水稻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减产40%-50%。水稻是我国的重要作物,在全国范围内超过50%的人口以稻米为生,所以研究水稻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以及研究意义。目前控制稻瘟病主要依赖使用农药和培育水稻抗病品种等传统防治手段。农药防治稻瘟病具有诸多弊端,此外稻瘟病
学位
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ex Maxim.)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鹿茸草属(Monochasma)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半寄生特性,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地,在日本和韩国也有分布,常生于海拔100 m左右马尾松林下的向阳灌木丛下。沙氏鹿茸草以干燥全草入药,药材名为鹿茸草,性微苦、涩、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在临床上
学位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生产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分别由立枯丝核菌和稻瘟病菌引起,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深入研究水稻的抗病机理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尤为重要。小分子RNA广泛参与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本研究应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富集侵染水稻体内的纹枯菌丝,通过高通量测序,深入挖掘可能参与侵染水稻的纹枯病菌小RN
学位
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ex Maxim)为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鹿茸草属(Monochasma)多年生根半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如江西、湖北和福建等地,在日本和韩国的九洲天草诸岛也有分布。沙氏鹿茸草干燥全草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肺炎和牙痛等问题。野生环境下,沙氏鹿茸草主要生长在砾石含量较多的土壤中,并且可以广泛寄生于草本
学位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面临多种环境因素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日益严重的干旱胁迫给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VV,2n=14)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的三级基因库,具有显著抗旱特性,解析簇毛麦抗旱分子机制有助于发掘其优异抗旱基因资源并用于小麦抗旱遗传改良。RNA-seq是检测特定时期组织中RNA有无及数量的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利用该技术结合差异表达基因的
学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由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共同决定,其中粒重性状受到粒形的直接影响。研究水稻的粒形和粒重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大粒籼型糯稻品种竹云糯和细长粒籼稻品种澳桂占1号,构建F2群体及其遗传图谱,对粒长、粒宽、粒厚、谷粒长宽比和粒重性状进行QTL检测;选择初级定位中贡献率较高的QTL所处的区间,在F2:3群体中验证定位结果;针对定位区间附近的3个已报道
学位
随着人们饮食消费观念的转变、发达国家的保健需求和发展中国家的饱腹需求,甘薯产业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农村部指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和消费国,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十三五”期间甘薯产业体系以支撑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是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的提高甘薯的生产水平,有助于提高世界粮食产量,促进畜牧业和轻化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甘薯产业相关的专利数据,以专利申请
学位
淀粉是胚乳的主体成分,淀粉的合成与积累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的支链结构则影响着稻米食味品质。研究淀粉合成缺陷的胚乳突变体进而探索稻米中淀粉合成及调控的分子机制,对于水稻品质育种具有重要价值。氨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aaRS)与遗传密码规则的建立密切相关,aaRS通过协助tRNA结合对应氨基酸参与mRNA链的解读。这类古老的看家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