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活性有机碳在指示土壤碳库平衡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引起土壤有机质早期变化、表征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衡量土壤微生物生长于生物分解释放速效养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邵阳市水土保持所为研究区域,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和景观位置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红壤丘陵区典型地类——松林生态系统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的特征、确定松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评价土壤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1)通过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位置对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在23.97~192.84mg.kg-1间变化,呈现出樟林>桔园>荒山>松林>耕地的变化趋势;从坡面分异看,5种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在34.24~286.44mg.kg-1间变化,呈现出坡耕地>桔园>荒山>松林>樟林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趋势均有所差异。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1.03~3.20g.kg-1之间变化,以樟林土壤含量最高,为2.33g.kg-1;桔园次之,为2.20g.kg-1;荒山含量最低,仅为1.46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坡面上表现出上坡>下坡>中坡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位置对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碳库管理指数均值的变化趋势为樟林>桔园>耕地>松林>荒山;从坡面分异来看,5种土地利用方式碳库管理指数变化除耕地外,均表现为上坡>下坡>中坡的变化规律,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相似。(3)通过对松林生态系统小流域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分异规律的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可溶性有机碳的平均值分别是6.58g.kg-1,1.92g.kg-1,129.44mg.kg-1和51.13mg.kg-1,变异系数分别为31.16%,40.63%,65.71%和85.06%,均属于中等变异。研究结果还表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趋势,即在西北地区和沟道出现相对的高值区,坡面出现相对的低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