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其对患者的劳动能力有很大影响,极大缩短了患者的预期寿命。据来自中国心脏外科数据库的统计表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0余万例患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而需要手术或有手术指征的病人远远高于这个数据。心脏瓣膜置换术由于改善了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心功能改善奠定了基础。但是当前我国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大部分病人其手术时机均在发生心功能失代偿的情况下才进行,即病人在手术前已经发生了严重程度不同的心力衰竭。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也揭示了心力衰竭一旦发生将呈不可逆转趋势。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仍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心力衰竭,甚至心力衰竭仍有进展之可能。所以,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心功能的进一步改善,我们不能轻视。目前大量临床证据表明,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种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治疗心衰的药物,长期应用有着减缓心率、降低心肌氧耗量、延缓或抑制心室重塑,降低病死率及再住院率的作用。然而β-受体阻滞剂的短期应用主要呈现负性传导、负性变时、负性变力的“三负”作用,这也导致了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和液体潴等副作用的产生。尽管如此,β-受体阻滞剂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仍无法替代,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治疗指南都将其作为心力衰竭标准治疗的一个部分。但国内外大量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试验,主要以冠心病、高血压导致的心力衰竭为主,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则较少,而有关术后如何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的研究则涉猎甚少。本研究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病人在传统的强心、利尿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分析药物实验组的疗效,为临床医师应用美托洛尔改善患者瓣膜术后的心功能提供参照,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研究目的观察美托洛尔的使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进一步改善心功能的状况。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于本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且术后按期随访的病例共96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传统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片,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根据心功能情况调整剂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术后3个月行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数值,评价心功能。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个月后结果统计,实验组显效15例,有效2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8%;根据结果可知,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实验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心功能都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改善明显,术后心功能达NYHA I级者19例(19.8%),NYHA II级者65例(67.7%),NYHA III级者12例(12.5%),提示大部分患者在术后3个月心功能都有改善,但距离我们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要求仍有差距,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该课题未能揭示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与传统的抗心衰治疗方法相比,加用美托洛尔可以有效的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显著降低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期寿命。心脏瓣膜置换术虽然解除了心脏结构异常性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为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奠定了基础,但并不能全面阻止心衰的发展。只有在手术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内分泌治疗,稳定和促进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才更有意义。所以,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我们应当在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逐步调整到最大剂量,充分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延缓心衰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