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萃取法从粉煤灰盐酸浸出液提取锂的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煤灰是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量的粉煤灰堆积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粉煤灰的主要化学组成为氧化铝(Al2O3)、二氧化硅(SiO2)、氧化铁(Fe2O3)、氧化钙(CaO),此外,还含有微量的锂(Li)、镓(Ga)、钒(V)、稀土等稀有金属,其中锂含量约为2501400μg/g,极具提取价值。目前已有许多从粉煤灰中提铝、提硅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为粉煤灰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果能在Al、Si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协同提取Li,可提高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提取价值。常见的提锂方法包括沉淀法、离子筛吸附法、溶剂萃取法等,目前提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性和碱性体系,从酸性体系选择性提锂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粉煤灰盐酸浸出液,由于Fe(Ⅲ)、Al(Ⅲ)、Ca(Ⅱ)等多离子共存,增加了选择性提锂的难度。本文针对粉煤灰盐酸体系选择性提锂难度大的问题,采用溶剂萃取法,以磷酸三丁酯(TBP)和二氯甲烷(DCM)为萃取剂和稀释剂,研究不同条件下TBP对Li(I)/Al(Ⅲ)/Fe(Ⅲ)-HCl-H2O体系中Li(I)的萃取行为和机理,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粉煤灰模拟酸浸液中锂的选择性提取研究,同时考察了有机相中Li(I)的反萃、洗涤和萃取剂的回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TBP和DCM为萃取剂和稀释剂,研究了盐酸浓度、Fe/Li摩尔比、相比(O/A)、TBP浓度等对Li(I)萃取和选择性的影响,得出了从Li(I)/Al(Ⅲ)/Fe(Ⅲ)-HCl-H2O体系中提Li(I)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HCl浓度为0.4 mol/L、Fe/Li摩尔为3:1、TBP浓度为1.85 mol/L、Al(Ⅲ)浓度为2 mol/L、O/A为1:1时,Li(I)的萃取率约为90.0%,达到饱和萃取时TBP:Li:Fe摩尔比为3:1:1;由于Al(Ⅲ)的水合作用,AlCl3在Li(I)的提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盐析作用,强化Li(I)萃取的同时Li/Al分离效果好。在最佳条件下进行粉煤灰模拟盐酸浸出液中的Li(I)的富集和选择性分离,Li(I)的萃取率约为90.0%,Li/Al选择性好。(2)通过对萃取前后的有机相进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FT-IR)、电喷雾质谱(ESI-MS)表征,揭示了TBP在Li(I)/Al(Ⅲ)/Fe(Ⅲ)-HCl-H2O体系中萃取Li(I)的机理。结果表明,Li(I)通过[FeCl4]-静电力和TBP络合的协同作用下转移到有机相中,萃合物在有机相的存在形态为[Li(TBP)n(H2O)m]+·[FeCl4]-(0﹤n≤3,0≤m≤1),其中[Li(TBP)3]+·[FeCl4]是最主要的络合形态。(3)以硫酸和盐酸作为反萃剂,考察了反萃剂的浓度、O/A等对Li(I)反萃的影响,得出盐酸是合适的反萃剂;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O/A为2:1、HCl浓度为6 mol/L时,Li(I)的单级反萃率约为70.0%,经反萃、洗涤后萃取剂可重新回用。本论文采用TBP为萃取剂,开展了粉煤灰模拟盐酸体系中Li(I)的选择性提取研究,并利用UV-Vis、FT-IR、ESI-MS等波谱学手段揭示了TBP从Li(I)/Al(Ⅲ)/Fe(Ⅲ)-HCl-H2O体系中萃取Li(I)的机理,通过反萃、洗涤实现了萃取剂的多次回用,为粉煤灰盐酸浸出液选择性提锂和粉煤灰高值化利用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年来的一刀切模式的物理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物理渐行渐远,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当下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促成了当今的分层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我们的物理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新课改提出了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反对一刀切,一律化,承认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差
通行能力是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要技术参数,科学合理地设定通行能力对于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着重研究上海快速路连续流通行能力的计算技术方法,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
对于一次性脑积水分流器质量的检测方式,国内采用较为常用的实验室器材对其质量进行鉴定,简便易取材,仪器成本低,但是跟国外较为先进的自动化检测专用设备相比还存在着人工检
以16-相正交幅度调制(16QAM)为例,分析比较了伽罗华(GF(2^m))域上m=1,2,4时,3种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在16QAM光传输系统中的性能.分析表明,无论在纠错性能还是译码效率方面,4进制LD
优良品种、高效科学的水肥管理模式是设施蔬菜高效生产的关键,本研究针对青海省乐都区设施栽培的番茄品种较少,且品种的适应性、产量及抗逆性等方面参差不齐,水肥管理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