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规律,是评价其可靠性的前提,也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救援预案的基础。虽然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一些关键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有些成果与我国的实际交通环境条件不符。本文在全面分析既有交通流理论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影响在路段、节点区域和路网内的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高速公路网突发事件影响传播预测模型,为研究突发事件下交通运输网应急调度和疏散救援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了突发事件下高速公路网交通状态演变因子体系。剖析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征,以剩余通行能力为评判标准,明确了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的表征指标,筛选出了影响突发事件下路网交通状态演变的主要因子。提出了在途交通是状态演变的内在驱动力,匝道则是事件影响传播至路网层面的载体的观点。构建了适用于突发事件条件的五参数Logistic速密模型。以LWR理论为基础,针对Logistic速度——密度模型中参数意义不明确的缺陷,通过实地实验数据,对Logistic速度——密度关系曲线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了标定,构建了包括自由流速度、转折密度、走停速度,重车比例以及拥挤密度的Logistic速密模型;验算了不同车道封闭工况、不同v/c情景下的停车波速和排队长度,得到了车道封闭对传播速度和行程时间延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五参数Logistic速密模型较好地解决了重车混入对交通流的影响量化难题。针对现有交叉口通行能力无法准确描述突发事件影响下节点区域交通流特性的缺陷,提出了节点容纳能力(Highway Node Acceptance Capacity,HNAC)概念。以Newell车辆跟驰模型为基础,结合驾驶员变道过程模型和仿真试验结果,建立了HNAC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图像得到了事件影响由路段至路网的溢出条件;提出了基于HNAC的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预测方法。研究显示:节点最大容纳交通量与主路在途交通量和重车混入有较强的相关性。当重车混入率一定时,HNAC与主路在途交通量正相关;当在途交通一定时,若在途交通量小于10500)3)/3)?7),HNAC与其呈正相关,若在途交通量大于10500)3)/3)?7),HNAC与其呈负相关。合流交通量大于该节点区域HNAC时,突发事件影响会溢出路段传播至相交道路中。构建了人工干预措施下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中的消散模型。通过仿真试验结果分析了可逆车道、开放应急车道和重车限制等措施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从消散时间效率和行程时间效率两个方面评估了上述措施在应急疏散中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无论何种人工干预措施,对突发事件影响的消散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可缩短疏散中的平均行程时间;在上述三种措施均具备实施条件的情况下,可逆车道具有最佳的疏散效果,其长度应控制在6km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