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灌浆套筒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普遍应用的连接方式,然而传统预制构件因灌浆套筒装配前内置,存在灌浆施工过程不可视、灌浆质量可控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安装质量和受力性能。为了实现灌浆套筒连接节点的注浆过程可视、注浆质量可控,本文提出了一种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为探究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本文设计制作了1个整体现浇、1个传统套筒连接和6个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课题三(项目编号:2017YFE0195300),基于韧皮纤维作物的轻质抗裂砂浆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R2017BEE022),自保温暗骨架承重墙的抗震性能与失效机理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7M622239),列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浆套筒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普遍应用的连接方式,然而传统预制构件因灌浆套筒装配前内置,存在灌浆施工过程不可视、灌浆质量可控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安装质量和受力性能。为了实现灌浆套筒连接节点的注浆过程可视、注浆质量可控,本文提出了一种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为探究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本文设计制作了1个整体现浇、1个传统套筒连接和6个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柱脚节点试件,并采用自振特性测试、轴压下低周往复荷载试验与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研究,为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工程应用及性能化设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明晰了现浇、传统套筒连接与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受力性能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试件的整体性与现浇试件基本相当,传统套筒连接试件测试所得的各阶自振频率基本均低于现浇及新型柱脚节点试件;两个装配式柱脚节点较现浇试件其塑性铰、柱身开裂高度均上移约1个灌浆套筒高度,宜适当延长箍筋加密区;三种柱脚节点的刚度退化规律相同,延性系数均在3.0以上,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特征点耗能能力显著优于现浇与传统套筒连接试件;三种柱脚节点的开裂位移角及极限位移角均分别大于规范限值,满足抗震设防要求。(2)探明了轴压比对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轴压比作用下各柱脚节点试件灌浆套筒均完好;伴随轴压比增大,柱身开裂高度上升;柱脚节点开裂、屈服及极限荷载均随轴压比增大而增大,但延性系数随轴压比的增大而降低、刚度退化进程缩短;伴随轴压比增大开裂位移角变大、极限位移角变小,最小值分别为1/479、1/35,均大于规范限值,符合“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要求。(3)探明了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尺寸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截面尺寸及不同后浇材料的柱脚节点破坏模式均为弯剪破坏,塑性铰均上移至灌浆套筒顶部,灌浆套筒完好其内部钢筋未出现拔出破坏现象;随着柱身截面尺寸的增大,试件的抗侧承载力大大提高,但滞回曲线更加捏缩;在后浇区用高强度水泥基灌浆材料替代混凝土后,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分别增加9.97%和6.31%;相对标称抗弯强度和能量耗散系数随着柱身截面尺寸和后浇材料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不同截面尺寸及不同后浇材料下柱脚节点的极限位移角均大于1/50,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要求。(4)建立并验证了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方法。本文在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各柱脚节点的有限元精细化计算与分析。从抗侧承载力、损伤云图、应力云图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模拟加载过程的强度及刚度退化进程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模拟值与试验值峰值荷载误差平均值为-6.26%,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和可靠性,验证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模拟方法,能为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扩展分析提供关键技术支撑。(5)建立了适于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双参数损伤模型。为了实现带后浇区装配柱脚节点或结构的性能化设计、震损性能评估与表征,基于ParkAng经典损伤模型通过引入位移项、能量项占比修正系数,以屈服为界修正建立了两阶段双参数损伤模型;模型不仅能很好地表征带后浇区柱脚节点的损伤劣化过程,而且物理意义明确,具有较好普适性。以试验为基础,明晰了带后浇区装配柱脚节点损伤程度、层间位移角与损伤指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按照正常使用、基本正常使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接近严重破坏5个性能水准划分了判别标准,实现了震损性能评估与定量表征,兼具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1)探明了轴压比、截面尺寸、后浇料对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破坏机制;(2)建立了适于带后浇区的灌浆套筒连接混凝土柱脚节点的Park-Ang双参数损伤评价模型。
其他文献
碳-杂键广泛存在于药物和天然分子中,其构建是当今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然而,在碳-杂键构建中,往往利用过渡金属催化来实现,存在成本高,副产物多,环境不友好等问题,即使在无金属催化中,等量或过量的强碱或氧化剂是必需的。同时,醇类化合物具有经济、绿色和低毒等特点,可以接受各种亲核试剂的进攻构建碳-杂键。绿色溶剂可代替传统有机溶剂,优化反应过程,解决环境污染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等问题。因此,从绿色化学发展要求
抗生素由于杀菌抑菌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领域。但抗生素生物利用率低,30-90%的抗生素以原形或代谢物形式被排放到环境中,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寻找抗生素的高效去除方法是当务之急。高级氧化法是在催化材料作用下氧化剂分解产生活性基团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因修复成本低、效率高、周期短等优势成为污染治理的首选方法之一,其中氧化剂和催化剂的选择是关键。过硫酸盐与过氧化尿
在过去的百年间,全球迎来了工业科技的大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范围的能源环境危机。因此实现能源系统低碳化的转型和绿色发展迫在眉睫。目前化学工业中超过90%以上产品都是基于催化剂来生产的。通过催化能够降低各类反应的能垒,实现更高效的反应,因此催化技术在绿色工业和能源转化领域具有无尽潜能。开发更高效廉价绿色的催化剂不仅能促进技术革命改善工业结构,还
醇是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之一,羟基在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醇也是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容易被引入或转化为含有多种官能团的产物。虽然醇的转化一直是有机合成中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C-O键的高解离能和高动力学能垒导致醇的直接还原和脱水醚化都难以实现。因此将醇活化成活泼的中间体再进行转化是应用较多的路径,但是两步转化法常导致原子利用率低、废物增加、成本升高等问题。在已开发的醇直接催化转化体系中,以金属配合物或Le
催化转移加氢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一种加氢方法。与直接使用氢气的加氢过程相比,催化转移加氢采用非氢气储氢化合物为氢供体,具有安全性高、反应温度低、设备要求低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催化转移加氢的供氢体有多种选择,但都需要特定催化剂的活化。相对于均相催化剂,多相催化剂具有结构稳定、易于分离等优点,在催化转移加氢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到目前为止,各种多相催化剂如贵金属、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及其合金已被广泛报道
精氨酸(arginine,Arg)甲基化作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类型之一,可以调节多种生物过程并影响各种细胞的生命活动。催化精氨酸甲基化的酶称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精氨酸甲基化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如:基因的激活与抑制)取决于底物精氨酸的甲基化状态,该状态受到PRMTs产物特异性的控制。根据催化生成产物的不同,PRMTs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I型PRMTs能够催化生成不对称的二甲
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 C)是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物,对基因的表达调控具有重要作用。异常的羟甲基化状态可能会影响染色质结构,导致组织出现相关的疾病。若能对特定状态下的5hm C含量进行检测,就可以总结得到5hm C表达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此对生物体早期疾病进行有效的检测、诊断和预后。因此,对生物体基因组DNA中5hm C表达含量的灵敏检测十分重要。由于
食品包装对于防止食品的污染和浪费至关重要,其中活性包装能通过改变被包装食品的外部条件而为其提供更好的保护。抗菌包装和抗氧化包装是常见的活性包装,能通过抗菌剂、抗氧化剂等活性物质与食品作用,起到更好的保鲜作用,若能实现活性物质的缓释,则能为食品提供更长时间的保护作用。本课题基于多孔淀粉制备了缓释型活性包装膜,其中多孔淀粉作为茶多酚的缓释载体,对薄膜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中活性物质茶多酚的释放情况和薄膜
果实软化与细胞壁多糖物质的降解密切相关,充足的能量供应会延缓果实软化、抑制细胞壁的降解。线粒体是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也是产生和积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重要场所。ROS诱导线粒体产生氧化应激,并导致线粒体DNA(mtDNA)的损伤和突变,造成线粒体衰老和凋亡。线粒体单链结合蛋白(mitochondrial single-stranded bin
随着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的持续累积,微塑料(MPs,<5 mm)的潜在生态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然而有关微米塑料及其持续碎裂后产生的更小尺寸的纳米塑料(NPs,<100 nm)对淡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还十分有限。此外,广泛分布的MPs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较大的比表面积,极易作为水环境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重要载体,进而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对水生态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本文以淡水中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