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同时也面临着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增长后劲不足、城乡差距较大等发展难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如何破解这一发展难题,国内许多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了一系列以集中居住、综合整理、“两分两换”等方法推进农民集聚,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借鉴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德国的村庄更新模式,上海的三集中、重庆的相对集中居住等模式,对省内金华、嘉兴等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实践模式、宅基地置换、城中村改造等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瑞安市农房集聚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着重结合瑞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现状资料,对影响瑞安农房集聚建设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构建农房集聚点适宜性评价体系,以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公共设施系统作为评价子系统,再从中选取评价因素和因子,确定评价权数和评价流程,对瑞安市农房集聚点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瑞安市农房集聚建设实例,通过调对农民居住现状及集聚搬迁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及跟踪分析,分别指出村内集聚、镇内集聚、跨乡镇集聚、跨市域集聚四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对该四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指出瑞安市农房集聚建设应采用多元化模式,近期以本乡镇内集聚模式为主体,中远期充分考虑跨乡镇集聚模式。文章最后结合瑞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瑞安市农房集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建议。在基本原则上,要坚持农民自愿、农户受益,科学规划、规范操作,集聚发展、节约用地,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在工作建议上,提出政府加强规划先导,完善政策措施,拓宽筹资渠道,强化土地保障,改善监管服务,为加快农房集聚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