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是指公元6-9世纪在我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552-745年)和回鹘汗国(745-840年)时期用“如尼体”文字撰写的石刻文献。在这批文献发现之后,世界各国突厥学家纷纷致力于对其进行文字解读及文本恢复,先后涌现出了许多国际知名的突厥学家以及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涵盖了古代突厥文碑铭的文献研究、历史、宗教、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众多已有的研究中,固然存在一些对碑铭文献的文学特点的研究,但对其文学特点的系统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究其缘由,是碑铭的文学研究未能进入古典文学研究主流。
在浩瀚的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中,本文选择了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竖立在吐拉河和鄂尔浑河岸边的《暾欲谷碑》、《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等三个碑铭为研究文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古代突厥文碑铭文献的文学蕴涵。本文主要是从文学角度考虑,认为以上三个文本具有独特艺术形式,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独出心裁之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
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有些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学内涵,但在具体研究上缺乏对其系统的阐释。因此,本文对以上三个碑铭文本进行文学角度上的全面阐释、解读,旨在分析其文学特色及渊源。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和附录四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包括:对诸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的简单介绍;探讨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分析和评述碑铭的文学研究现状;论述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文本的选定、梳理文本来源及拉丁文转写字母;对本文中运用的学术概念和术语进行界定和简单的阐释。附录部分列出本文重新排列的三碑文本。
第一章《古代突厥文碑铭的三个文本》。本章通过对三碑文本的文化历史渊源及其人物的解释,初步地勾勒出三碑文本的文学特征。三碑文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其结构层次排列有所不同,阅读感觉也会呈现微妙的差异。本文力图从文学文本批评的角度,重新透视多位学者排列的三碑文本,试图追索碑铭作者的原意,并从碑铭文本的社会语境出发,拟定适合文学研究的文本。最后,为了加深对三碑文本主体结构的理解和展开下一步的论述,本文又从传统的情节角度叙述了三碑文本的梗概。
第二章《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的文体》。本章从文学类型角度对三碑文本进行各种文体的理论批评和实践总结,勾勒出古代突厥民间文学的原始文体及其与碑铭文体之间的碰撞、汇通以及相互交融的关系;试图从中把握诸古代突厥语族民族古代文学思想的精髓,民间口头文学与碑铭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另外,学术界历来对诸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的性质是散文还是诗歌作品的问题,有诸多分歧。本章从语言艺术角度透视了三碑文本,认为诸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都是散文而不是韵文体作品。
第三章《古代突厥文碑铭文学的叙事艺术》。本章从叙事视点、人物和情节三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了三个碑铭文本文学内涵的艺术构架,包括文化渊源以及语言表达等诸多细节。在具体的分析中,不仅论述三碑文本的叙述技巧,而且探讨了碑铭中作者和人物的关系、作者和叙述者的互动功能以及三碑文本叙述技巧形成的文化基础。在论及三碑文本的叙事模式、技巧、人物塑造、情节等的同时,也确定了《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文本的作者身份。
结论《文学文本还是纯历史文本》。主要是从历史诗学的发展与文化逻辑的发展角度出发,来考察碑铭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有机关系。我试图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解答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是文学文本还是纯历史文本这一问题,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本质上属于文学化、文论化、叙述化的历史文本,并不属于科学化、分析化的历史本体。最后,本文认为古代突厥文碑铭文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