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参素是中药苦参、山豆根和苦豆子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证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显著,具有直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肝细胞异常凋亡,同时阻断和减轻肝纤维化程度,并对重型肝炎及重度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疗效。主要指标优于或等同于α干扰素,但价格比干扰素低得多。
苦参素现有剂型主要有注射剂(粉针、水针以及输液)和口服制剂(片、胶囊、软胶囊)。苦参素注射剂存在着半衰期短和在靶器官(肝脏)分布量少的问题:药物进入体内后消除迅速,健康人的T1/2β仅为130.4min;原型药物及其代谢物主要分布于肾脏,进入肝脏的量非常小。为了保证疗效,临床上给药剂量较高,这样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口服制剂使用方便,但约86.8%的苦参素会在肠道菌群作用下,代谢为疗效相对较低、副作用较大的苦参碱,使治疗效果下降。本研究旨在研制苦参素的新型给药系统,通过制剂学手段,减缓药物的释放,延长苦参素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并使药物趋向并集中于肝脏,提高疗效。
脂质体、纳米颗粒、胶体溶液、毫微乳等作为药物载体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可使药物高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脏实质细胞,是实现肝靶向的有效手段。其中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给药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最热门的新型给药系统之一,具有理化稳定性好、毒性小和适于多途径给药的特点;同时还适合工业化生产,是有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新型给药系统。
SLN给药系统常具有靶向和缓释的作用,可能是实现苦参素对肝脏靶向治疗和减缓释放、延长半衰期的最佳选择之一,同时,SLN所用的类脂材料还具有保护肝细胞和免疫佐剂活性的作用。这样从靶向给药、免疫调节和保护肝细胞三方面三管齐下,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减少给药剂量,降低毒副作用,造福广大人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研究选择SLN作为载体,研制苦参素的肝靶向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主要研究目标是:1.制备具有高包封率和良好稳定性的苦参素SLN。2.减缓药物的释放。3.延长苦参素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和增加药物在肝脏的分布。
本文的第一部分进行了处方前的研究,考察水相pH对苦参素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pH对苦参素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有一定影响,pH值增加可使苦参素的表观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增大。
本文的第二部分进行了苦参素SLN的制剂学研究,并进行了质量评价。建立了用“乳化蒸发-低温凝固”法制备苦参素SLN的工艺路线。以粒径为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对处方和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考察了表面活性剂、药脂比和水相pH值对包封率的影响。对冻干保护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筛选,确定了4%(w/v)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采用优化的工艺制备了苦参素SLN冻干品,加水分散后,平均粒径为104nm,表面电位-32.6my,包封率大于80%,8h时泄漏率为5.4%。
本文的第三部分是苦参素SLN的体外释放研究。采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素SLN的药物释放较慢,8h时释放80.0%。经Weibull方程处理,m,td和t50分别为0.26,4.83h和3.11h。用Higuchi方程拟合,相关系数为0.989,表明苦参素从SLN中的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缓释作用。
本文的第四部分进行了大鼠药物动力学和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大鼠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素水溶液和苦参素SLN悬液分别大鼠尾静脉注射100mg/kg后,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苦参素水溶液的t1/2α和t1/2β分别为5.2min和28.1min,苦参素SLN悬液的t1/2α和t1/2β分别为10.1min和154.2min。苦参素SLN悬液与苦参素水溶液相比,AUC增加了3.9倍。经统计学检验,水溶液和SLN的t1/2α,t1/2β和AUC均有非常显著差异。表明SLN明显改变了苦参素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行为,消除变慢,生物利用度增加。
小鼠体内分布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素水溶液和苦参素SLN悬液分别小鼠尾静脉注射100mg/kg后,后者在肝和血中的分布较前者有明显提高,而在肾脏中的分布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检验,水溶液和SLN在肝脏和血中的分布有非常显著差异。苦参素SLN的肝脏靶向指数是水溶液的12~18倍,药物选择性指数是水溶液的2.7~5倍。表明苦参素SLN具有明显趋肝性。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素SLN的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与苦参素的普通注射剂相比,不仅具有缓释作用,还具有肝靶向作用,有良好的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