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临床研究部分:
①探讨虚实不同证候与不同病理分期结直肠癌的关联性;
②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与炎性指标NLR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基础研究部分:
①通过分析距离结直肠癌癌灶旁不同部位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分子Ⅰ型胶原(COL1)、Ⅳ型胶原(COL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差异,探讨肿瘤微环境理论下结直肠癌启动、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线索及寻找潜在的抗癌靶点;
②探讨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子基础,以期为制定结直肠癌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19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4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及患者临床资料。
临床研究部分:分析患者术前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炎性指标NLR与不同中医证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基础研究部分:癌旁组织取自距离癌灶1cm,远端正常组织取自距离癌灶8-10cm,取材深度达黏膜层及黏膜下层。HE染色法观察不同部位、不同病理分期肠组织的隐窝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部位、不同病理分期肠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分子COL1、COL4及MMP7的表达部位及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及机制探讨。
结果:
1.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TNM分期增加,CEA随之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转移者,CEA值亦增高(p<0.05)。
2.CEA与NLR联合检测具有较好的预测结直肠癌远处脏器转移的作用(P<0.001)。
3.中医辨证为虚证的患者具有更高的CEA值(p<0.05)。
4.HE染色:
①距离结直肠癌癌灶较远的远端正常组织中,隐窝结构相对正常,腺体紧密,排列整齐,腺腔单层排列,部分样本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分层排列;距离结直肠癌癌灶较近的癌旁组织中,异常隐窝病灶比例明显升高,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隐窝萎缩,有的隐窝结构完全消失,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部分样本可见隐窝扭曲。
②非转移组的组织中,腺体排列整齐,致密,形态大致规则,部分样本腺体出现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转移组的组织中,异常隐窝病灶比例明显升高,腺体形态不规则,细胞组分发生明显改变,核质比例增加,细胞核排列拥挤,腺腔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均减少,排列紊乱,隐窝明显萎缩,部分隐窝结构完全消失,丧失正常的组织结构。
5.免疫组化:
①COL1主要分布在黏膜层的隐窝之间以及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之间。同非转移组(Ⅰ/Ⅱ期)相比,转移组(Ⅲ/Ⅳ期)肠组织中的COL1表达升高(P<0.05);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亦高于远端正常组织(P<0.05);
②COL4主要分布在黏膜层的腺管上皮的基底膜之间。同非转移组(Ⅰ/Ⅱ期)相比,转移组(Ⅲ/Ⅳ期)肠组织中的COL4表达降低(P<0.05);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亦低于远端正常组织(P<0.05);
③MMP7主要分布在肠上皮的胞膜及胞质。同非转移组(Ⅰ/Ⅱ期)相比,转移组(Ⅲ/Ⅳ期)肠组织中的MMP7表达升高(P<0.05);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亦高于远端正常组织(P<0.05);
④辨证属虚证组的患者中,与非转移者(Ⅰ/Ⅱ期)相比,出现转移者(Ⅲ/Ⅳ期),COL4表达降低,COL1及MMP7表达升高(P<0.05);辨证属实证组的患者中,与非转移者(Ⅰ/Ⅱ期)相比,出现转移者(Ⅲ/Ⅳ期),COL4表达降低,MMP7表达升高(P<0.05);而辨证属实证者,COL1表达与转移情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及炎性指标可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率,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是否伴有远处脏器转移并指导术后复查频率。
2.正气不足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值高表达相关。
3.靠近肿瘤部位以及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患者的肠黏膜组织,其隐窝结构损害大,异常隐窝灶发生率高,数量多。
4.COL1及MMP7表达升高,COL4表达降低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
5.辨证为虚证的中晚期肠癌患者,其癌旁组织表达更多的COL1,而实证组无该趋势;中晚期肠癌患者,无论辨证属虚或属实,其癌旁组织均表达更少的COL4及更多的MMP7。
临床研究部分:
①探讨虚实不同证候与不同病理分期结直肠癌的关联性;
②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与炎性指标NLR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基础研究部分:
①通过分析距离结直肠癌癌灶旁不同部位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分子Ⅰ型胶原(COL1)、Ⅳ型胶原(COL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差异,探讨肿瘤微环境理论下结直肠癌启动、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线索及寻找潜在的抗癌靶点;
②探讨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子基础,以期为制定结直肠癌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19年10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4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及患者临床资料。
临床研究部分:分析患者术前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炎性指标NLR与不同中医证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基础研究部分:癌旁组织取自距离癌灶1cm,远端正常组织取自距离癌灶8-10cm,取材深度达黏膜层及黏膜下层。HE染色法观察不同部位、不同病理分期肠组织的隐窝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部位、不同病理分期肠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分子COL1、COL4及MMP7的表达部位及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及机制探讨。
结果:
1.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TNM分期增加,CEA随之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转移者,CEA值亦增高(p<0.05)。
2.CEA与NLR联合检测具有较好的预测结直肠癌远处脏器转移的作用(P<0.001)。
3.中医辨证为虚证的患者具有更高的CEA值(p<0.05)。
4.HE染色:
①距离结直肠癌癌灶较远的远端正常组织中,隐窝结构相对正常,腺体紧密,排列整齐,腺腔单层排列,部分样本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分层排列;距离结直肠癌癌灶较近的癌旁组织中,异常隐窝病灶比例明显升高,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隐窝萎缩,有的隐窝结构完全消失,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部分样本可见隐窝扭曲。
②非转移组的组织中,腺体排列整齐,致密,形态大致规则,部分样本腺体出现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转移组的组织中,异常隐窝病灶比例明显升高,腺体形态不规则,细胞组分发生明显改变,核质比例增加,细胞核排列拥挤,腺腔柱状细胞及杯状细胞均减少,排列紊乱,隐窝明显萎缩,部分隐窝结构完全消失,丧失正常的组织结构。
5.免疫组化:
①COL1主要分布在黏膜层的隐窝之间以及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之间。同非转移组(Ⅰ/Ⅱ期)相比,转移组(Ⅲ/Ⅳ期)肠组织中的COL1表达升高(P<0.05);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亦高于远端正常组织(P<0.05);
②COL4主要分布在黏膜层的腺管上皮的基底膜之间。同非转移组(Ⅰ/Ⅱ期)相比,转移组(Ⅲ/Ⅳ期)肠组织中的COL4表达降低(P<0.05);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亦低于远端正常组织(P<0.05);
③MMP7主要分布在肠上皮的胞膜及胞质。同非转移组(Ⅰ/Ⅱ期)相比,转移组(Ⅲ/Ⅳ期)肠组织中的MMP7表达升高(P<0.05);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亦高于远端正常组织(P<0.05);
④辨证属虚证组的患者中,与非转移者(Ⅰ/Ⅱ期)相比,出现转移者(Ⅲ/Ⅳ期),COL4表达降低,COL1及MMP7表达升高(P<0.05);辨证属实证组的患者中,与非转移者(Ⅰ/Ⅱ期)相比,出现转移者(Ⅲ/Ⅳ期),COL4表达降低,MMP7表达升高(P<0.05);而辨证属实证者,COL1表达与转移情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及炎性指标可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率,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是否伴有远处脏器转移并指导术后复查频率。
2.正气不足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值高表达相关。
3.靠近肿瘤部位以及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患者的肠黏膜组织,其隐窝结构损害大,异常隐窝灶发生率高,数量多。
4.COL1及MMP7表达升高,COL4表达降低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
5.辨证为虚证的中晚期肠癌患者,其癌旁组织表达更多的COL1,而实证组无该趋势;中晚期肠癌患者,无论辨证属虚或属实,其癌旁组织均表达更少的COL4及更多的MM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