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几乎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本文以《论语》为中心,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出发,结合“仁”和“礼”两个重要概念,梳理、探讨孔子的语用思想。 孔子重视言语,把言语纳入其培养理想人格之“君子”的教育内容中。孔子主张“有德者必有言”,在修养道德的基础上学习言语,把“仁”、“孝”、“忠”、“信”、“义”、“智”等道德范畴的内容与言语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崇“仁”恶“佞”的慎言倾向,甚至表现出“无言”的欲望。在礼的秩序被破坏、礼的尊严被忽略的春秋末期,孔子强调慎言,对“非礼勿言”、“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提倡,反映了他的道德坚持,也体现了孔子语用思想是以“礼”作为言语活动的标准。另外,他的适时应境的言语理论和实践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视之为现代语用学语境观的传统源头之一。孔子的“辞达”说和“辞巧”说包涵了丰富的话语语用思想:“辞达”说强调质,要求话语真实、准确、简洁;“辞巧”说重在文,提倡有文采、重技巧,两者辨证统一,以“文质彬彬”为话语的最高理想境界,并在“不学诗,无以言”的教导下,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具有文质彬彬的言语境界的途径。在侧重表达的同时也兼顾理解,在“非礼勿听”的前提下,孔子提出了征验、联想、推知等话语理解方法。 文章从以上几方面全面探讨了孔子的语用思想,发现孔子正是从“君子”这一高度,将君子之“文质彬彬”的特质全部融进了对语用的要求之中,形成了以道德修养为基础,以礼乐制度为外在标准,以文质彬彬为最高境界,兼顾表达和理解的相对完整的语用思想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