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空间分布的公平性事关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市场化的改革加速了社会阶层分化,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有文献证明,城市公园绿色的分配会依据收入水平、种族、年龄、教育水平等高度分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区域的居民不能拥有同等的获取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的机会,特别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在获取城市公园绿地资源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当前,国内关于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公平性的研究依然不多,尤其是针对老年人、低收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获取公园绿地服务的公平性情况的认知更是缺乏。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从环境正义的角度开展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公平性的研究,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的供需矛盾、合理布局寻找实践切入点,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基于以上目的,本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案例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基于对环境正义、公平的内涵和城市公园绿地的认识,从不公平的判断、公平的实现过程、价值取向、研究路径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公平性的理论基础;然后,从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两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重庆市江北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公平性评价的定量分析论证,实证公平性评价体系模型构建的方法和内容,并进一步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不公平的形成机制四个方面内容,以及公平性构架应包括承认公平、技术公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的要求。最后形成结论,总结论文的研究创新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绿地公平包含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两个价值取向,并且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的实现必须关注三个维度:“层级维度”、“时序维度”、“地域维度”。(2)居民获取城市公园绿地的机会存在差异。居民获取城市公园绿地的机会在不同街道、不同空间层次上存在差异,并且居民获取不同等级的城市公园绿地的机会在同一街道、同一空间层次上也存在差异。(3)城市公园绿地分布与社会空间匹配性整体较好。设施滞后型公园绿地空间只有寸滩街道,仅占街道总数量的8.33%。(4)特定群体获取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城市公园绿地资源分布与老年人口、低收入人口的空间匹配度不高,老年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获取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5)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不公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从环境正义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承认公平、技术公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四个方面的公平正义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