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是公司金融研究领域一个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话题。传统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针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很少关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归类变更盈余管理指在不改变净利润的条件下,将利润表中项目进行错误的分类,如将营业活动的费用归入营业外支出,将营业外收入归入营业收入,从而实现夸大核心利润的目的。核心利润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高评价项目,直接影响投资者与监管者的决策。这种将报表项目错误分类的盈余管理手段,不牺牲未来的公司业绩,成本更低;同时净利润不变,相对更隐蔽,通常会被审计师和监管者所忽略。本文首先系统地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存在方式,然后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展开了研究。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从外部治理的视角,研究我国近几年推出的融资融券机制及反腐新政两个政策事件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经济后果方面,主要从投资者及银行债权人的视角,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产生的投资者误定价及信贷资源错配问题。全面研究上市公司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方式,有助于投资者、监管者对公司核心利润的正确解读。通过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背景及会计科目之间相互关系的机理,并结合经验研究,笔者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行为,其基本方式主要表现为将营业外收入转移到营业收入。而且在营业利润微增长公司和公开增发公司不仅存在将营业外收入转移到营业收入,还存在显著的将经营费用转移到营业外支出的方式,说明提升核心利润动机越强烈的公司,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越明显。(2)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选择性地在非经常性损益表中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特殊方式,即对非经常性收入尽量地少披露而对非经常性支出充分地披露,因此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指标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有待提高。(3)现金流量归类变更是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补充方式,研发投入归类变更是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替代方式。在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中发现了现金流归类变更存在的证据,主要表现为将经营现金流出转移到筹资现金流出,以及将筹资现金流入计入经营现金流入,从而虚增经营现金净流量。在未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公司中发现了 R&D归类变更存在的证据,主要表现为将生产成本转移到R&D投入,因为R&D投入是除核心利润外影响股价的又一高评价项目。现金流归类变更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之间的“共谋”效应进一步加大了核心利润真实性的识别难度,研发投入变更与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之间的“替代”效应进一步加大了高评价项目真实性识别的广度。与现有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或企业特征研究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不同,本文研究了卖空机制的推出以及反腐新政的开展对误导性强、隐蔽性大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产生怎样影响。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双重差分(DID)、logit模型及安慰剂试验等计量方法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卖空机制能够显著减少上市公司归类变更行为,说明卖空是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外部市场环境落后、内部治理水平欠佳的公司来说,这种治理作用更加明显,说明卖空机制可以弥补并改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及内部治理机制的不足。(2)反腐败对企业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可以产生抑制效应,说明反腐败是一种新型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国有企业以及在市场化水平高地区的企业,反腐败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强。并且反腐败是通过降低公司代理成本和提升企业绩效影响了企业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行为,其中降低代理成本是反腐败作用于企业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主要渠道。核心利润具有信息含量,直接影响公司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本文从投资者与债权人视角考察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通过剖析投资者对利润信息的“功能锁定”机理,以及信贷决策与会计信息的关系,并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套利检验等方法,笔者发现:(1)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公司,其核心盈余持续性会降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由于无法识别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公司的核心盈余进行了错误定价,即进行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公司的核心盈余会被高估。较高比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误定价。(2)归类变更盈余管理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长期借款,说明银行在信贷决策时无法完全识别企业核心利润的真实度。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误导信贷决策的现象受到企业政治关联以及地区金融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与非政治关联企业对比,政治关联企业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能够强化其获得银行借款的能力;与信贷资金分配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比较,市场化程度低地区企业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导致信贷资源错配相对更为显著;在银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的地区,银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较低,对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