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实践中,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ETD)多指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通气功能异常,引起中耳压力调节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闷胀感、耳痛或不适感、耳鸣、耳内“噼啪”声、听声朦胧感等。中耳负压不能得到解除,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粘连、内陷囊袋、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及胆脂瘤形成,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接诊慢性中耳炎合并保守治疗无效的ETD的患者,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dilati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对本病治疗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探讨中耳手术同期行BET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希望能够为慢性中耳炎合并保守治疗无效的ETD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慢性中耳炎患者19例(20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咽鼓管评分法(Eustachiantube score,ETS)证实有咽鼓管功能障碍(ETS≤5),患者在手术前经过保守治疗无效,行中耳手术并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通过随访的方式,在术前以及术后1月、3月和6月,均采用记录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7(Eustachian tube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7,ETDQ-7)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测评,采用捏鼻鼓气法即瓦尔萨尔法(Valsalva method)动作难易程度进行主观评分,记录耳内镜下鼓膜图像和纯音测听气骨导差变化情况,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9例(20耳)患者术后主观症状(耳内闷胀感、耳内受压感、鼻窦炎或感冒时耳部相应不适症状、耳痛)评分,在术后1月、3月、6月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的差异,以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听力模糊感评分在术后3月、6月与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听力模糊感较术前改善。耳内响铃声和耳水泡声或爆破音评分,在术后1月、3月、6月与术前相比均未见统计学上的差异,无改善。术后所有患者鼓膜移植物生长良好,鼓膜愈合,未见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以及穿孔等。术后1月、3月和6月,Valsalva动作主观难易程度评分和纯音测听气骨导差变化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通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发现,慢性中耳炎并保守治疗无效的ETD患者,通过中耳手术同期行BET,短期治疗效果良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的质量。本文报道的仅是小样本短期疗效观察,希望能够为本病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但是长期的疗效仍需要更大的样本做进一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