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临床有效性。2.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上海长海医院ESD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患者共154例。详细记录以上病历的术前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大小,术前病理活检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住院时间;统计病灶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局部残留率,术后2月溃疡愈合率,复发率等,应用pass统计软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ESD术中并发症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完成ESD94.2%(145/154),ESD未完成9例:术中并发急性大出血6例、穿孔2例、及病灶抬举不良1例。ESD并发术中出血7.1%(11/154),术后延迟出血0.7%(1/154),穿孔2.6%(4/154),消化道狭窄0.7%(1/154),以上均少于文献报道。在以上并发症中,64.7%(11/17)经内科综合保守治疗缓解,无死亡病例,提示ESD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较为安全,其并发症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好。2.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93.5%(144/154),完成的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100%(145/14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99.3%(144/145),11例消化道早癌均治愈性切除,食管、胃、直肠>2cm病变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5.2%(20/21),100.0%(24/24),100%(4/4);平均手术时间(50.0±45.7)分钟,平均住院时间(6.5±2.3)天,术后2月溃疡愈合率100%(145/145),平均随访10.6个月,无局部复发及异时病灶,术后残留率0.7%(1/145),经再次行ESD治愈。提示ESD作为诊治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EMR和内镜下活检等相比具有明显优势。3.ESD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部位(贲门-胃底部),病变面积(随着病变面积增大危险度升高),P值均﹤0.05,其OR值分别为1.21和9.84。结论:ESD是一项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与传统手术及EMR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操作难度及风险均较高,需要术者有丰富、综合的内镜操作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病变部位(贲门-胃底部),病变面积是其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ESD并发症可通过内镜下及其他有帮助性的手段有效预防及治疗。进行ESD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个体化考虑患者的潜在状况,术中精准操作,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及正规治疗,并进行规律性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