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陈忠实<白鹿原>女性书写新探》以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中作家陈忠实对女性的书写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研究为核心,论文第一章,笔者首先归纳出三个表格:一是对《白鹿原》全书中涉及女性叙事的篇幅及比例进行统计;二是对《白鹿原》全书中关于女性故事的叙事手法进行梳理;三是将《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红楼梦》和《青春之歌》等古今中外名著进行比较分析,将《白鹿原》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如白灵、田小娥和白赵氏等等,在性格、命运轨迹上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和“典型故事”进行比照,归纳其“共性”。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和三个表格的梳理,表明《白鹿原》的女性书写虽然在全书篇幅中是“非主要”的构成部分,而且在篇章分布上呈现零散、琐碎、断续和游离的叙事状态,但是女性书写在人物形象塑造具有类型丰富、个性鲜明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群像画卷”和烘托百年变革风云、营造时代悲怆气息的史诗性叙事效果,不过仍缺乏真正拥有饱满、完整人格的“灵魂女性”。论文第二章,笔者通过引入西方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女人”的理论,首先对《白鹿原》中的女性人物在“女人”意义(而非“女性”的意义上)是否“在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得出了《白鹿原》中的女性在“女人”的意义上并非完全“缺席”而是在个人结构上出现了“撕裂”和“失衡”的结论:时而凸显、强调女角的性别特性,时而淡化、忽略女性的性别特性,但总体上女角的“母性”元素都比较浮浅。论文第三章,笔者通过对陈忠实创作田小娥与白灵等女性形象之复杂心态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作者的“焦虑”:其民族文化烙印和人道主义情怀影响其笔下女性价值判断的统一;同时,《白鹿原》的史诗定位和男性视角也制约着其女性书写。不过,总体上看,作者能站在“人”的角度,客观审视中国女性及其悲剧,并给予深切同情与敬意。最后,笔者在结语中,肯定了《白鹿原》女性书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里程碑”意义:书中对近代中国女性生存状态进行忠实的呈现和还原,对中国女性在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刻画,对作为自然人、社会人和理想的人三层意义上的“女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完整呈现了女性在人生各个节点的艰辛。总之,陈忠实《白鹿原》的女性书写,不是“媚俗”的“情欲想象”,而是以平视的姿态和文学的形式观照中国女人的灵肉张力与局限,并揭示其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生命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