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梳理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发展的历史,旨在介绍艺术研究中人类学独特的视角,以求弥补这方面资料的匮乏。 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前言介绍了选题初衷及意义。第一章关于对艺术的普遍性理解以及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第二章探讨了二战进化论学派和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这一时期主要关注艺术的起源、风格形式的分布和演变,侧重对艺术的物质性存在、艺术的技术和技巧。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二战后艺术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两种重要途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方法的引入,不仅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而且在这种转型中的议程跳跃更加丰富了学科研究的内容,并从对艺术品本身的关注拓展到将艺术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其中包括了与之相关的观念、生产行为和受众的回馈等维度;把艺术理解为一种行为,也使得在哈登和博厄斯时期由于对艺术领域专业知识的生疏而停步不前的人类学家投入这一领域更多的关怀,从而推动了艺术人类学的蓬勃发展及其和学科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第四章是解释人类学对艺术的阐释和80年代以来的反思:60、70年代解释人类学的出现,学科主体从力求科学式的“客观”研究转向对象征体系的“主观阐释性”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转变。解释人类学从日常生活的游戏、国家的政治象征中找寻戏剧的直接展演或隐喻,探寻社会生活的符号意蕴;80年代的艺术人类学在反思“深描”艺术的阐释民族志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发展艺术人类学的途径。第五章简要介绍了艺术人类学中的核心议题,艺术家身份角色、艺术品的收藏以及近年来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在生物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下语境中探讨艺术的生物性;用女性主义来研究视觉艺术的功能和意义;将艺术视为族群间进行相互认同或隔离的文化资源,即将艺术视为身份诉求的途径之一。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