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拔罐疗法在促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其疗效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拔罐在促运动性疲劳恢复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案。
方法:本次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校800m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临床试验要求的男性受试者20例,年龄在19-23岁,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全部20例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拔罐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全部受试者进行连续一周的赛跑训练,训练方式是用极限强度跑完800m,要求在210s内完成,每日一次,以本次训练的最后一天作为正式比赛。选取肝俞(BL18)、心俞(BL15)、脾俞(BL20)、肺俞(BL13)、肾俞(BL23)和膈俞穴(BL13)为治疗用穴,在所选背俞穴局部行闪罐至局部皮肤潮红后,再行静留罐10min。拔罐组在赛后15min给予拔罐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卧位安静休息相同时间。治疗时间为15min,共治疗一次。在800m赛后即刻和赛后45min时采集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RPE)、症状评分量表、行为疼痛测定法(BRSS)、流畅状态量表(FSS)量表信息以观察疗效;在赛前30min和赛后90min采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拔罐组受试者晕罐、起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在赛前30min和赛后90min测量心率(HR)、血压(BP)以进行安全性评价。
结果:1.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RP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症状评分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拔罐组与对照组的FSS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与对照组的BRSS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血清L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血清CK水平,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拔罐组在治疗前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次数为0次;拔罐组与对照组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与对照组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拔罐对因800m赛跑引起的运动性疲劳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LDH发挥作用的,并且拔罐组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拔罐疗法可以应用在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中。
方法:本次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校800m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临床试验要求的男性受试者20例,年龄在19-23岁,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全部20例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拔罐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全部受试者进行连续一周的赛跑训练,训练方式是用极限强度跑完800m,要求在210s内完成,每日一次,以本次训练的最后一天作为正式比赛。选取肝俞(BL18)、心俞(BL15)、脾俞(BL20)、肺俞(BL13)、肾俞(BL23)和膈俞穴(BL13)为治疗用穴,在所选背俞穴局部行闪罐至局部皮肤潮红后,再行静留罐10min。拔罐组在赛后15min给予拔罐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卧位安静休息相同时间。治疗时间为15min,共治疗一次。在800m赛后即刻和赛后45min时采集受试者主观疲劳感觉(RPE)、症状评分量表、行为疼痛测定法(BRSS)、流畅状态量表(FSS)量表信息以观察疗效;在赛前30min和赛后90min采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以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拔罐组受试者晕罐、起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在赛前30min和赛后90min测量心率(HR)、血压(BP)以进行安全性评价。
结果:1.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RP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症状评分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拔罐组与对照组的FSS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与对照组的BRSS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血清L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能够降低受试者的血清CK水平,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拔罐组在治疗前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次数为0次;拔罐组与对照组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组与对照组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拔罐对因800m赛跑引起的运动性疲劳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LDH发挥作用的,并且拔罐组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拔罐疗法可以应用在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