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肿瘤,约占所有甲状腺肿瘤的80%。已有的研究证实,在20%-4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检测到特异性的RET/PTC和TRK重排,而在滤泡状癌中则存在RAS突变及PAX8-PPARγ基因的融合。近年来,许多实验研究了BRAF基因在乳头状癌及其细胞株中的突变情况,发现BRAF突变主要存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且突变率较高,而在良性甲状腺病变及其他恶性甲状腺肿瘤中未见BRAF基因的突变。RAF基因是细胞RET/PTC-RAS-RAF-MEK/ERK-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一个重要的分子,主要功能是向细胞核传递有丝分裂信号,在调节细胞生长、分裂和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RAF激酶有三种亚型,A型(ARAF),B型(BRAF)和C型(CRAF),其中BRAF是一种胞质内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的MAPK最强的激活剂。许多研究表明,RET/PTC-RAS-RAF-MEK/ERK-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甲状腺癌的形成和进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条通路被激活后,会促进肿瘤的形成。近几年有很多研究都集中于BRAF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发现BRAF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有生物学意义的突变,即激活性突变。突变位点基本都位于第15外显子的1799位点,胸腺嘧啶被腺嘌呤所替代,从而使编码的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谷氨酸,进且导致信号传导通路的下游基因ERK、MEK和MAPK激活或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29%-70%不等。在良性甲状腺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腺瘤,甚至在滤泡状癌中均未检测到BRAF基因的突变。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我们收集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甲状腺肿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理标本共112例(乳头状癌63例,滤泡状癌21例,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6例),进行B-raf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查。并检测其中65例标本的BRAF基因V600E点突变情况(乳头状癌46例,滤泡状癌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对BRAF基因突变分析采用PCR扩增技术和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方法,测序结果和基因库进行比对以确定有无突变。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阳性结果是根据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来判断。结果在46例乳头状癌中有21例检测到BRAF基因的突变,突变阳性率为45.7%,突变位点位于第15外显子的1799位点,所有突变均为杂合性突变。在6例滤泡状癌和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均未发现有突变。统计学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率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相比较,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相比较,组间差异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一)。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无相关性(P>0.05)(见表二)。表一65例甲状腺病变中BRAF基因突变情况表二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46例乳头状癌中有一例未进行B-raf蛋白表达的检测)BRAF基因产物B-raf蛋白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与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尚鲜有报道。在本实验中,我们检测到乳头状癌中B-raf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5%(41/63),滤泡状癌为47.6%(10/21),结节性甲状腺肿为15.4%(4/26),甲状腺腺瘤为0(0/14),正常甲状腺组织为0(0/14)。统计学分析显示,B-raf蛋白表达在乳头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组比较,B-raf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三)。在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蛋白表达阳性组中BRAF基因突变阳性率显著高于B-raf蛋白表达阴性组,统计学分析显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蛋白表达水平与BRAF基因的突变存在正相关性(P<0.05)(见表二)。表三B-raf蛋白在112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论1、BRAF基因突变仅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在滤泡状癌和良性甲状腺病变未见到BRAF基因突变,提示BRAF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2、B-raf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提示B-raf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病理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蛋白表达水平与BRAF基因的突变存在正相关性,而在滤泡状癌中B-raf蛋白表达和BRAF基因突变无关,提示目前商品化的B-raf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尚不能替代BRAF基因突变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