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直肠类癌内镜下的表现特点,探讨内镜下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吸引切除术(EMRC)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镜中心内镜下诊断为直肠隆起性病变并于内镜下应用EMR或EMRC治疗,最终病理证实为直肠类癌的患者77例。通过对其镜下表现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统计分析,评价内镜下应用EMR与EMRC治疗直肠类癌的效果。结果77例直肠类癌,病灶位于直肠距肛门齿状线2-10cm,病灶直径0.3-1.0cm,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广基半球或扁平隆起,黄白色,表面黏膜完整光滑,边界清楚,表面可见血管网,活检钳触之质地偏硬、活动度尚可。均行超声内镜(EUS)检查,主要表现为病变累及黏膜层和/或黏膜下层,呈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病灶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35例行EMR治疗,42例行EMRC治疗,EMR术中出现创面少量渗血2例(5.7%),EMRC术中出现创面少量渗血3例(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经局部电凝、APC凝固或钛夹止血,无穿孔、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切除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病理结果均为典型类癌,其中切缘受累9例,均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回报病变均未突破黏膜下层,均未侵及周围淋巴结及血管。免疫组化结果嗜铬粒蛋白A(CgA)阳性率为53%,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为75%,囊泡突触素(Syn)阳性率为90%。9例肿瘤残留病例中,EMR8例(22.9%),EMRC1例(2.4%)。组织病理学分析EMRC组完整切除率(97.6%)较EMR组完整切除率(77.1%)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EUS诊断累及黏膜层者EMR组1例未能完整切除(94.4%),EMRC组均完整切除(100%),同时累及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EMR组共17例,其中10例完整切除(58.8%)。EMRC组共25例,其中24例完整切除(96.0%)。累及黏膜下层时两种治疗方法在完整切除率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例患者中成功随访65例(84.4%),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所有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直肠类癌通过内镜检查可达到明确的诊断。直径小于1cm,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直肠类癌,可以通过内镜方法安全有效的切除。相比EMR,EMRC可能更有利于实现直肠类癌病变的完整切除,减少复发,且安全性不亚于EMR,对于较小的直肠类癌,EMRC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EUS检查对直肠类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