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泛在技术时代。教育领域也已经从过去的技术辅助教学,步入了技术的融合时代。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正是迎接这一新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整合技术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教育改革的成果。本文以中小学教师TPACK结构中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为研究对象,依据行动科学理论,从教师的主观认识和实际行动两个层面,对影响教师TPK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两者存在的差异及其根本原因。据此提出了教师TPK提升的双路径学习策略并作初步实证,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和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为教师TPK发展提出了几点实施建议,为同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行动科学认为,人在实施某种行动时存在着两种行动准则,一种是行动者声称的要遵循的价值观和理论,即“信奉理论”;另一种是在行动过程中实际遵循的价值观和理论,即“使用理论”。很多情况下,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行动者会“不自觉地”改变行动策略,造成两种理论不一致,从而导致了预期和结果的差异。本研究的核心思路就是依据行动科学的上述原理,从中小学教师对待TPK的主观态度与实际行动不一致的现象出发,建立基本问题假设:即教师在对TPK的主观认识和实际应用行动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找到这一差异中的具体因素并深入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务,其次是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教师TPK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部分: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综述(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TPK的属性、特征以及基本内容框架,并以此为指导设计研究方案(第二、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万多个样本作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教师信奉理论下的TPK影响因素结构(第四章);通过课例分析和访谈法,对比分析24节课堂教学案例,与14位教师作了开放式访谈,综合分析结果,得出教师使用理论下的TPK影响因素结构(第五章);对两种影响因素结构进行比较与整合,形成影响因素综合框架,就比较结果作深度分析与提炼,得出结论(第六章);根据结论提出双路径学习策略并进行了3个案例的实证(第七章);分析了面向教育信息化2.0教师TPK的发展趋势并对教师TPK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第八章)。研究认为,在TPACK系统中,教师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具有独立的范畴和价值,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TPK在内容构成上不应只是技术与教学法的简单相加,而应是包含技术学的相关理论、学习理论等多种知识的综合知识体;在属性上是知识属性与实践属性相结合,更偏重于实践属性的教师专业通识性知识。因此教师TPK的发展必须重视教师的教学实际行动和实践反思。研究发现,教师在信奉理论下和使用理论下TPK的影响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信奉理论下教师认为自身的技术能力、学生的技术适应水平、环境条件和教育理念等是关键因素,而对教学效果预期、技术理念等关注较少;但在使用理论下教学效果预期却显示出最强相关性,而教育理念、教学法、技术理念等因素则表现出弱相关。这一结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重视是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也正是这一因素,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转变了行动策略,减少了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应用,减少的原因则是教师没有充分体验到技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因而对技术存有疑虑。这表明教师在理念上还没有真正理解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在方法上缺少以整合技术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依旧将技术视为教学程序之外的附加物,教师的TPK还没有真正形成。对此,研究认为应该有效调整以往的教师信息化提升的策略和方法,在常规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基础上,增加更多自下而上的、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实践模式,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技术的真正作用和现实意义,设计多路径复合型的发展策略提升教师的TPK水平。基于分析结论,本研究提出了教师TPK提升的双路径学习策略并开展了三个案例的初步实证。验证结果支持教师在信奉理论下与使用理论下对TPK的认识存在着差异的预测,同时初步证明了双路径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中小学教师TPK发展,特别是面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求,提出了宏观设计上的调整对策,强调了完善的顶层设计、开放的程序与标准以及确立教师的中心地位等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对教师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行动建议。总之,本文以行动科学视角开展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TPK在主观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应该针对差异背后所体现的隐性问题制定更有效的行动方案。双路径学习模型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参考,它强调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实际需求入手,在实践反思与理论学习中交替往复上升,促进教师TPK的提升,使教师能够适应时代变革,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