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犊牛阶段的饲养管理,对奶牛生产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液体饲料是断奶前犊牛的主要营养来源,对犊牛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每年废弃奶产量约占牛奶总产量的2%~4%,即80~160万吨,若将其直接废弃,不仅是对生物资源的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本试验通过研究废弃奶对奶公犊生长性能、免疫功能、瘤胃发酵及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旨在为合理利用废弃奶提供基础数据。本试验选取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犊牛阶段的饲养管理,对奶牛生产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液体饲料是断奶前犊牛的主要营养来源,对犊牛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每年废弃奶产量约占牛奶总产量的2%~4%,即80~160万吨,若将其直接废弃,不仅是对生物资源的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本试验通过研究废弃奶对奶公犊生长性能、免疫功能、瘤胃发酵及胃肠道菌群的影响,旨在为合理利用废弃奶提供基础数据。本试验选取24头新生的荷斯坦奶公犊(43.4±0.93 kg),8日龄起,开始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每个区组包含三个处理,即代乳粉组:100%代乳粉(Milk replacer,MR);混合组:50%代乳粉+50%废弃奶(Mixed milk,MM)和废弃奶组:100%废弃奶(Waste milk,WM)。试验期内,每日提供充足的饮水和新鲜的开食料,56日龄断奶,70日龄结束本试验。试验一:饲喂废弃奶对犊牛生长性能及体尺指标的影响WM组的犊牛体重在70日龄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饲喂WM的犊牛在8-70日龄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饲喂MR的犊牛(P=0.04)。此外,相比于MR组和MM组,WM组显著提高了犊牛的臀宽(P=0.01)、臀高(P=0.03)和胸围(P=0.01)。试验二:饲喂废弃奶对犊牛血浆免疫指标及腹泻状况的影响饲喂WM和MM的犊牛血浆中IL-2水平在49日龄时极显著高于饲喂MR的犊牛,在70日龄时极显著低于饲喂MR的犊牛。此外,与MR相比,饲喂WM极显著提高了断奶前后犊牛血浆中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极显著降低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P<0.001),同时,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在WM组也有降低趋势(P=0.06);对犊牛腹泻状况的分析发现,各处理组间犊牛的粪便p H值(P=0.32)、腹泻率(P=0.11)、腹泻恢复平均天数(P=0.22)及抗生素治疗次数(P=0.26)无显著差异,但与MR组相比,WM组犊牛的平均腹泻天数(P=0.08)和最长腹泻天数(P=0.07)有上升趋势。试验三:饲喂废弃奶对犊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各处理组的瘤胃液p H值(P=0.65)、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P=0.69)、NH3-N浓度(P=0.78)、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P>0.1)均无显著差异。49日龄时,WM组的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MR组(P=0.049),而63日龄时,不同处理组的犊牛瘤胃细菌丰度在门、科、属和种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P>0.1)。试验四:饲喂废弃奶对犊牛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影响WM组犊牛第49日龄的Shannon指数(P=0.01)和Simpson指数(P=0.002)显著低于MR组,两组的β-多样性在49日龄时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70日龄时,各组间的多样性差异消失。此外,49日龄犊牛和70日龄犊牛的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P=0.25)和乳酸菌数量(P=0.64)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49日龄时,粪便细菌的相对丰度共有1菌门(放线菌门)、4菌科(普雷沃氏菌科,拟杆菌科,丹毒夹馍菌科,阿托波菌科)、3菌属(普雷沃氏菌属NK3B31,拟杆菌属,欧陆森氏菌属)和2菌种(普通拟杆菌,真杆菌)在各组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到70日龄时,WM组和MR组犊牛粪便中的菌群结构无明显变化(P>0.1)。对断奶前后犊牛粪便菌群的变化率分析后发现:由49日龄到70日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在MR组下降率显著高于WM组(P=0.04),拟杆菌属(Bacteroidaceae)在MR组下降率显著低于WM组(P=0.04),普雷沃氏菌属NK3B31(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在MR组降低,WM组升高(P=0.03)。由此得出结论:(1)饲喂废弃奶可以提高奶公犊的体重,臀宽、臀高和胸围;(2)饲喂废弃奶可以提高断奶前和断奶后奶公犊的血浆免疫水平;(3)饲喂废弃奶对奶公犊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影响较小;(4)饲喂废弃奶对49日龄(断奶前)奶公犊粪便菌群有显著影响,但到70日龄时(断奶后),菌群变化较小。
其他文献
巴克夏×民猪是一种含有民猪血统的杂交猪,作为对民猪肉品质改良的育种产物,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体内脂肪沉积过多,背膘过厚的缺点。本试验以巴克夏×民育肥猪为试验对象,通过饲养试验、屠宰试验从生理生化、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方面探讨L-肉碱对巴克夏×民育肥猪脂肪代谢的影响,旨在阐明L-肉碱在改善巴克夏×民育肥猪胴体特性和肉品质方面的作用,为L-肉碱在养猪业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发展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结合笔者所任教平罗二中的教
小麦在成熟季节因天气潮湿或储藏不当,会产生发芽,导致部分营养成分减少,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变差,但对人体有益成分如叶酸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会增加。综述了改善发芽小麦品质的方法,如微波辐照、加热处理、添加酶抑制剂、剥皮制粉、配粉配麦和气流分级,以及发芽小麦在饲料、饮料、面制品和功能性食品上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芽麦产品开发前景,以期为发芽小麦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正> 一、前言亚溴酸钠溶液在国外工业生产和应用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它在纺织业的上浆、褪浆、染色等方面已有明显的效果,因此促使人们对亚溴酸钠溶液及其结晶体的制备、性质、用途等方面引起兴趣,从而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干旱和低温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降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苜蓿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栽培饲草,具有较高生物量和营养价值,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但北方地区的干旱寒冷气候是影响苜蓿生长和推广种植的主要因素。尤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未来苜蓿适宜生长条件将更不可靠,因此,提高苜蓿的抗寒性和耐旱性是增强苜蓿生产力的关键。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针对如何选取合适的影响因素进行砖木结构房屋地震破坏合理评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融合的云南砖木结构房屋地震破坏评估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剔除对砖木结构房屋发生地震破坏影响较小的因素得到关键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关键因子中提取主要成分,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处理后的主要成分进行训练,建立砖木结构房屋地震破坏比例预测模型,并利用实际震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较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深翻作为一种能够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重要耕作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目前众多学者针对于秸秆还田以及深翻等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深翻及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区土壤微生物学指标方面的综合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基于2018年在东北黑土核心区黑龙江省海伦市建立的野外定位试验,含四个处理包括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常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的“镉米”和“砷米”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单一修复土壤中的Cd和As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由于Cd和As在水稻土中相反的地球化学行为,导致Cd、As复合污染土壤具有较大的修复难度。本研究选用巯基坡缕石(MPAL)和赤铁矿作为钝化修复材料,同时结合水分管理,研究水分管理以及巯基坡缕石和赤铁
低温胁迫不仅影响水稻种子萌发,导致出芽不齐,同时严重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抑制养分吸收,最终造成水稻减产。硒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强植物的抗氧化作用和对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因此硒可能是促进低温下水稻种子萌发,提高水稻根系低温抗性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采用浸种试验与水培试验,通过分析水稻种子发芽率、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蛋白等指标,研究低温下水稻种子萌发在不同硒浸种浓度下的变化特征,明确低温下适宜的硒浸种浓
东北酿酒葡萄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导致的旱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葡萄的产量与品质。本研究基于1981-2020年东北酿酒葡萄产区15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利用作物水分盈亏指数(CWSDI)等指标,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概率密度函数风险评估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酿酒葡萄种植的降、需水量、以及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