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观察黄蓝颗粒治疗妇女风疹病毒活动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其抑制风疹病毒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所选病例均为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武汉市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行优生咨询、有妊娠计划的育龄妇女,均常规行ELISA检测确诊为RuV活动性感染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黄蓝颗粒,每日1剂,分两次温开水冲服;对照组给予病毒唑口服,0.2克/次,每日三次。两组均以20天为一疗程,均在停药10~14天后复查血清RuV-IgM,若无转阴则继续治疗。所有受试者均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IL-2、TNF-α水平。对治疗后转阴者,继续监测血清RuV-IgM三个月。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2.实验研究实验分3个步骤进行:①测定RuV的感染滴度将不同稀释度的RuV病毒接种于Vero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根据公式计算病毒的半数感染量TCID50,抗病毒实验中用100TCID50的病毒感染细胞。②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将不同稀释度的药物原液接种于Vero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并以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得出药物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范围。③药物抗病毒实验根据病毒复制周期设计3个处理组,即抗病毒吸附组、直接灭活组和抗病毒生物合成组。每组均设细胞对照、病毒对照和阳性药物对照。观察药物的抗病毒作用,以MTT法检测病毒抑制率,得出药物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根据公式计算治疗指数TI。结果:1.临床试验结果治疗组1疗程结束后转阴26例,转阴率86.67%,对照组1疗程后转阴19例,转阴率6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2疗程后全部转阴,转阴率100%,对照组2疗程后转阴26例,转阴率86.67%,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2水平分别为83.87±39.93 pg/ml、262.40±117.91 pg/ml,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TNF-α治疗前后水平分别为105.40±45.20 pg/ml、55.30±18.46 pg/ml,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2水平分别为81.97±40.97pg/ml、107.7 0±58.58 pg/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TNF-α治疗前后水平分别为99.03±46.58 pg/ml、80.17±33.19 pg/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2.体外实验结果实验测得RuV GOS株的TCID50为10-4.22/0.1 ml。药物毒性实验中,发现在0.16mg/ml浓度范围内,各组均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由此确定0.16mg/ml为药物的最大无毒浓度。黄蓝颗粒对Vero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71mg/mL;病毒唑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08 mg/mL。药物抗病毒实验中,发现在0.01、0.02、0.04、0.08、0.12、0.16mg/ml浓度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病变逐渐减弱,病毒抑制率逐渐增加。药物浓度与病毒抑制率之间存在正相关。黄蓝颗粒既不能阻断病毒的吸附,亦不能直接杀灭病毒,而是通过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来发挥抗病毒活性。黄蓝颗粒对RuV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0mg/mL,治疗指数TI为17.1。病毒唑对RuV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8mg/mL,治疗指数TI为13.5。结论:1.黄蓝颗粒对风疹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抑制作用疗效确切,能够快速有效地使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转阴。2.RuV感染对机体有免疫损伤效应,血清IL-2、TNF-α水平与活动性感染密切相关,黄蓝颗粒能够通过恢复血清IL-2、TNF-α水平来修复机体的免疫功能。3.黄蓝颗粒通过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来发挥抗RuV作用。4.黄蓝颗粒对RuV的治疗指数高,安全系数好,是治疗妇女RuV活动性感染的有效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