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共152颗,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其根管解剖特点,并进行比较,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效果提供解剖学根据。
方法:(1)肉眼下、放大镜下(2.5倍)及牙科显微镜下(4倍、25倍)分别观察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根管口分布情况,测量并记录三种不同方法所观察到的根管口数量(2)肉眼下测量并记录根管口间距、根管长度、根尖孔开口位置。数据分析采用SAS统计软件。(3)制作透明牙标本,在牙科显微镜下观察第一、第二磨牙根管形态,并记录根管类型、有无侧支根管、管间交通、根尖分歧。
结果:(1)经χ2检验,肉眼与放大倍数下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MB2)的检出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2)57颗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均为三根,70.83%的主根尖孔为侧向开口。经多种方法探查,发现64.91%存在MB2,MB2与MB的平均间距为1.43±0.58mm。(3)34颗上颌第二磨牙,85.29%为三根,14.71%为双根,其中82.35%为三根管,8.82%为四根管,8.82%为双根管。71.91%的主根尖孔为侧向开口。(4)28颗下颌第一磨牙,85.71%为双根,14.29%为三根,其中57.14%为四根管,42.86%为三根管。75.76%的主根尖孔,为侧向开口。(5)33颗下颌第二磨牙,30.30%为单根,66.67%为双根,3.03%为三根,42.42%为三根管,33.33%为双根管,21.21%为“C”形根管,3.03%为单根管。77.55%的主根尖孔(C形根管除外)为侧向开口。(6)共制成17个透明牙标本。
结论:(1)在放大镜、显微镜等设备的应用下,可提高临床治疗中对MB2的定位,减少遗漏根管的可能。(2)熟知第一、第二磨牙根管长度、根管口间距、根尖孔开口位置,对根管治疗的临床操作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