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推广“街区制”的政策为切入点,将封闭式社区过渡到开放式社区作为城市空间重构的一个重要表现,以城市传播中的几个关键要点进行深入,深入探讨了“重构”中的传播学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城市社会学文献和近年城市传播论文等理论资源进行综合,结合本次政策实施中的相关要点,在理清社区空间形态重构的同时,力图回归到城市传播本身的思考上来,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此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在背景部分指出了现在城市传播的研究现状,城市传播一词在复旦学者使用前后,其概念和意义有较大的转折,在之前的使用中,“城市传播”更多集中于一种符号系统,一种媒介再现的理论框架柱之中,而复旦学者重新整理它的概念之时,便加入了对于整个主流传播学的反思,通过实体空间的强调对虚拟空间的热情追捧进行祛魅,通过后现代主体观的接受对理性主义主体观的思维方式提出质疑,并以民主政治的基本城市想象为模板,将城市视作融合虚拟和实体双重空间,来拓展对于媒介和传播的再认识。第一部分将城市传播划分为三个维度来理解:作为媒介的城市;实体空间的意义;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主体观和身体观。通过三个维度的阐释,将现有城市传播理论中的传播概念与主流传播系统的一些思维进行比较,这里不是对两者的观点区异进行逐条对比,而是以城市传播为主体对象,在阐释其基本内涵的时候,援引经验学派之观点进行旁证和对比。第二部分是对于两种社区形态的城市传播学考量,将上述三个维度融合其中进行分析,讨论了两种形态对于构建城市共同体的不同意义,同时特别指出了“围墙”和“道路”的意义,这两点既是以往城市社会学经常关注的论述对象,又是本次推广街区制所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话题,同时兼具了实体性、物质化基本形态,且与社区发展的交流问题密切相关。围墙不仅仅是一个泥土混合物,在视觉效果上、身体观上、边界划分上都有其独特的传播内涵。道路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将道路视作城市传播的血管,道路权的占有以及道路因何而建也都体现了道路在现代城市所承担的意义和共享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一种理论延展,提出了想象城市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一定程度上正是不同的想象构造了不同的理论指向。整合城市的方向乃是建立一种多元化的共同体,但是城市传播对此只做分析,不做保证,这也正体现了本文一贯坚持的一个主张——传播的中立化研究思维,我们无法将传播寄予一种城市规划中,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城市传播的基本在于从上述三个维度分析传播的状态和城市传播形态,这些样态是受到多重因素“自然”发生的,主体性的构建也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延伸的,主体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以重新的视角、更有阐释力的视角来解答主体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