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底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农民工和进城落户的农民是我国新增城市人口的主力。农民(工)城镇化不单纯是一个物理空间转移过程,是包括社会心理与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过程,是市民化与城市融入的过程。然而,我国近三十年的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仍然没有解决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医疗等社会福利方面承受的众多歧视问题。以市民化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农民(工)公平公正的城市融入研究,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第二次发展转型和城镇化推进战略的重大课题。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就近城镇化转移速度加快,农民(工)向中西部回流的趋势日渐增强。发挥西部中等城市在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空间体系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对促进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转型发展,构建快速城市化的人本和谐社会空间,推进健康城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本文运用社会地理学、行为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实地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工作。通过问卷调研分析了解宝鸡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并对宝鸡市市区和市郊农民农民(工)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市区和市郊农民(工)城镇化的空间分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宝鸡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研究认为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城镇化正在快速发展,伴随出现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和其它地区相同,但区域内部也出现了差异。由于城镇化发展客观条件和农民(工)主观认知的差异等原因,致使宝鸡市农民(工)城市化融入过程中出现了空间分异。面对宝鸡市农民(工)城镇化和城市融的发展现状,首先应从区域整体综合考虑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同时更要注重空间差异化,对不同区域还应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实施,发挥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减少政策制度障碍,合理引导农业人口区域转移,使区域农民(工)更有效和更完整的融入城市。